脊髓髓内肿瘤都是恶性的吗?
脊髓肿瘤一般属于良性,但也有恶性脊髓肿瘤。
对于脊髓肿瘤,通常常很容易侵犯脊髓神经,具体肿瘤的性质需要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来诊断,临床上有更多的良性脊髓肿瘤。如果确诊为脊髓肿瘤,早期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术后可进行肿瘤组织检测,以确定具体性质。如果是恶性肿瘤,术后需要结合药物化疗或放疗进行进一步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后期要注意定期复查,防止肿瘤复发。如有神经功能障碍,需要系统康复。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脊髓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大脑和脊髓)的2%-4%,椎管内肿瘤的20%-25%。儿童髓内肿瘤的发病率高于成人,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0%。根据病理类型,常见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45%,星形细胞40%,血管网织细胞瘤5%,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等其他肿瘤占10%。
由于髓内肿瘤埋在正常的脊髓组织中,手术切除必然会导致正常的脊髓损伤。20世纪70年代以前,脊髓内肿瘤的手术死亡率较高,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担心髓内肿瘤切除会加重脊髓损伤,导致术后瘫痪、呼吸功能障碍、排尿障碍等并发症,一般倾向于保守治疗,经常采用椎板减压、活检、肿瘤部分切除术,然后进行放射治疗。
或者等待病人完全失去锻炼,感觉或排尿功能完全丧失。MRI随着术前诊断的出现,术前诊断更加清晰。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的更新和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脊髓内肿瘤的手术发展迅速,手术已成为治疗大多数髓内肿瘤的合适方法。
一、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
1、室管膜瘤:是成人较常见的髓内肿瘤,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同。颈段是好发部位。多数脊髓的室管膜瘤属良性肿瘤,虽然没有包膜,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楚,手术常能完全切除,术后可治愈或长期不复发。
但有时会发生瘤内出血、坏死,通常不浸润周围的脊髓组织。
2、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30岁以下。10岁以下儿童约占90% ,青少年约占60% ,是儿童髓内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60岁以后,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发病率相似。大约60%的髓内星形细胞瘤发生在颈髓或颈胸交界处,胸腰骶髓及圆锥部少见,发生在终丝者更为少见。
脊髓的星形细胞瘤在组织学上包括相对良性的纤维型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节神经细胞瘤,及恶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儿童髓内星形细胞瘤大约90%为良性,多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其他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神经节细胞瘤。
儿童髓内肿瘤的10%是恶性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病史短,临床症状进展快,肿瘤容易沿脑脊液播散。成年人的髓内星形细胞瘤以纤维型占优势,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则少见。成年人的髓内星形细胞瘤约20%为恶性。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脊髓的边界不如室管膜瘤清晰,手术全切除有很大困难,但在电生理检测的情况下,手术的顺利边际得到很大提高。
3、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约占髓内肿瘤的3%~8%,可发生在成人的任何年龄,多在40岁左右发病,儿童少见。血管网织细胞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血管,无包膜,但与脊髓界限清楚,几乎都有软脊膜附着,多生长在脊髓内的背侧或背外侧,可见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以颈段脊髓较为常见。
4、其他类型肿瘤:转移癌占髓内肿瘤的2%,发病率低可能与脊髓体积小、血管不丰富有关。原发灶常为肺、乳腺肿瘤、黑色素细胞瘤等,也有纤维肉瘤转移至脊髓的报道。其他髓内肿瘤还有表皮样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等。
二、临床特点
由于髓内肿瘤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确诊较为困难。病程一般在2~3年,但恶性和转移性肿瘤则病史很短,几周或数月。瘤内出血坏死可加速病情变化。疼痛是成年人髓内肿瘤的较常见症状,而运动障碍和步态紊乱则多见于儿童。
疼痛多发生在肿瘤所处脊髓节段水平,少见根性疼痛。30%患者早期即有感觉与运动障碍。症状的进展和分布与肿瘤位置有关,颈髓肿瘤以上肢症状为主,典型表现为单侧、非对称性感觉异常较为常见。
胸髓肿瘤可有痉挛和感觉障碍,常发生于双下肢,继至向近端发展。腰髓和圆锥的肿瘤常表现为腰背部及下肢疼痛,早期常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三、放射学检查
由于高分辨MRI的问世,髓内肿瘤往往在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之前发现,MRI已成为确诊髓内肿瘤的重要手段,不但能精确定位,而且可明确多数髓内肿瘤的性质,也可显示肿瘤合并的囊变与脊髓空洞。如怀疑为血管性肿瘤,可再行DSA检查。
四、手术时机
有人认为髓内肿瘤手术会加重脊髓损伤,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主张对于症状不严重的髓内肿瘤先观察治疗,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性恶化时再考虑手术。
然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髓内肿瘤的手术效果与术前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晚期髓内肿瘤患者的脊髓常遭受严重压迫和损害,肢体接近瘫痪或完全瘫痪,此时进行手术增加了脊髓进一步损伤的危险性,术后效果不佳,瘫痪的肢体难以恢复。
因此,大多学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髓内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术前的症状及体征愈轻,术后恢复愈好,甚至可达到近正常状态。
五、手术原则
手术是治疗大多髓内肿瘤的较合适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的范围取决于肿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限。如果界限清楚,多为良性肿瘤,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不但能作到全切,而且手术致残率低,常获得满意效果。
几乎全部室管膜瘤、分化较好的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与脊髓都有明显分界,手术应力争全切或次全切。应避免采取在脊髓上切一小口获取少量组织进行活检的方法,以免贻误治疗。对于髓内恶性肿瘤,虽然肿瘤内大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可以缓解病情,减轻症状。
但考虑到髓内恶性肿瘤预后差,术后常合并较高的病残率,有人认为此种情况仅做脊髓切开,获得组织学诊断后,即应终止手术。对于髓内的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手术很难将囊壁从脊髓上完全剥离,因此不强求全切,即使囊壁少量残留,长时间内很少复发。
脊髓内的脂肪瘤不可能全切,可行瘤内大部切除,也能获得肯定的治疗效果。
六、术后放疗问题
有关髓内肿瘤的放射治疗仍有争议,过去不少学者主张髓内肿瘤术后均应放疗。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大多髓内的室管膜瘤能够全切,且长期不复发,甚至治愈,因此这些患者无须放疗。
放疗仅适用于少生长、有脑脊液播散转移的恶性室管膜瘤患者。对于血管网织细胞瘤,几乎都能获得全切,术后放疗无任何价值。髓内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均为良性肿瘤,术后不必放疗。
如果是髓内分化较好的良性星形细胞瘤,手术全切或次全切,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术后放疗,因为放疗可引起局部严重粘连,对复发后的二次手术带来较大困难。放疗是髓内恶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至1年。
对于次全切的良恶性临界肿瘤,是否放疗应根据术后临床及影像检查结果决定,如果术后短期内复发者,较好的治疗方法应行肿瘤大部切除,然后辅以放疗。
七、预后
手术结果与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情况及肿瘤部位有关,通常大多患者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缺失,可能与脊髓中线切开有关,主观症状常和客观检查结果不相一致。但这种术后感觉障碍可逐渐好转。
对于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恢复差,甚至术后进一步加重,而术前症状轻的患者,手术后、效果好。说明了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 文章标题:脊髓髓内肿瘤都是恶性的吗?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更新时间:2022-10-17 15: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