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创造更多美好,让病人免受病痛折磨。”——INC巴特朗菲教授
在执刀手术的过程中,哪一刹那最让您心生畏惧?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而言,鉴于每位手术患者的病况千差万别,忧虑也随之各异。
当面对的是稚嫩孩童,可能会担心术中大出血;若患者过往手术频繁或历经放疗,他们的心弦会因可能遭遇的严重粘连及意外损伤而紧绷;而当肿瘤潜藏于至关重要的功能区,乃至脑干这样的生命中枢,他们更是慎之又慎,生怕一丝不慎便损害了患者的生理功能,乃至担忧患者无法平安离开手术室。
当然,以上都是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可是,假若您身处患者的位置,是那即将接受手术的人,您的心境又将如何?
16岁的涛涛,脑子里藏着一个巨大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它不单是大,还特别“霸道”,不仅霸占了中脑的地盘,还一路“横冲直撞”到了桥脑,甚至从后往前把桥脑给“劈”成了两半,在大脑深处埋下了一颗复杂又危险的“不定时炸弹”。
他很害怕,因为有医生和他说,“手术最大的风险是失去行走功能”。
或许,这些意外和并发症对医生来说确实是小概率事件,可是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可能就需要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当面临抉择,有谁能做到真正的淡定?
寻求巴教授的,大多都是高难度的疑难杂症患者。“我已经在大脑的各个区域做了成百上千例这样的手术”——作为国际神外专家,巴教授40年神经外科经验,30余年深耕脑干手术,脑干、颅底、功能区、脊髓髓内……这些都是巴教授中国示范手术时经常碰到的高难位置。
他不接招谁来接招,他不啃“硬骨头”谁来啃“硬骨头”?!
然而,话说来容易,手术做起却不容易!听起来霸气十足的“国际脑干大咖”,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不断突破“生命禁区”得来的。
脑干极其脆弱,在这里动手术无异于在地雷阵中杀出一条血路。幸好,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在手术中拥有一个特殊的“扫雷器"——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为开颅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当巴教授这位脑干的“拆弹高手”正小心翼翼操作时,“扫雷器”突然发出警报,提示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运动功能可能受到了威胁。这可不是小事,稍有不慎,患者可能就会面临偏袒的风险。但巴教授没有丝毫的慌乱,他立刻停下来,和电生理师一起仔细研究警报信息,就像是侦探在寻找线索。经过一番缜密分析后,他们决定稍作调整后,继续精准地剥离病灶,就像是在地雷阵中巧妙地绕开危险,最终成功清除了中脑的“不定时炸弹”。
但挑战并未结束,当手术器械触及桥脑背侧时,“扫雷器”再次报警,右上肢的运动信号开始变弱。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巴教授再次暂停手术,与电生理师紧密合作,分析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考虑到畸形血管团中可能藏有对桥脑至关重要的分支血管,巴教授的操作变得更加轻柔、细腻,就像在拆除一颗复杂的炸弹,他巧妙地从桥脑背侧一点点向前推进,最终安全地切除了腹侧的病灶。
手术结束后,患者的四肢肌力与手术前一样,这意味着巴教授不仅尽可能切除了病灶,还保护了患者的运动功能——示范手术成功!在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手术中,尽管“扫雷器”频繁报警,但巴教授凭借着他那精湛的技术和无比的耐心,最终在这场“地雷阵”的冒险中取得了胜利。
“手术最大的风险是失去行走功能”?!
16岁,正是不认命、不服输的年纪!
涛涛的父母,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郑重签下了那份决定性的手术同意书。
本该是意气风发的少年,眼看着同学们在校园里,他却还在命运的漩涡里苦苦挣扎。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巴特朗菲教授。这次相遇,让他迎来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四处求医,医生说:手术最大的风险是失去行走功能。
脑桥是位于中脑和延髓之间的脑干部分,它包含多个神经核团,这些核团与不同的功能相关联。以下是脑桥中一些主要的神经核团及其功能:
1.三叉神经核:包括主核(感觉核)、中脑核和脊束核。这些核团处理头面部的感觉信息,如触觉、压觉、痛觉和温度觉。
•主核(感觉主核):处理触觉和压觉信息。
•中脑核:处理头面部的本体感觉信息。
•脊束核:处理痛觉和温度觉信息。
2.外展神经核:控制眼球外直肌,参与眼球向外转动的运动。
3.面神经核:控制面部表情肌、镫骨肌等,参与面部表情的产生和某些听觉反射。
4.位听神经核:包括蜗神经核(处理听觉信息)和前庭神经核(处理平衡信息)。
•蜗神经核:分为腹侧核和背侧核,处理听觉信息。
•前庭神经核:处理平衡信息,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5.脑桥被盖核:包括上泌涎核和下泌涎核,控制唾液腺的分泌。
6.脑桥网状结构核:参与调节多种脑干功能,如睡眠-觉醒周期、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等。
7.脑桥臂(小脑中脚):是脑桥核发出的纤维横行,大部分交叉到对侧,进入小脑的纤维束,参与协调运动。
这些核团通过接收和发送信号,参与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脑桥的损伤可能导致多种复杂的神经症状,如面部表情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听力和平衡问题等。
听罢,涛涛一家害怕了。但,在他心里,更多的,是不甘。而这一次,他没有沉默,他想要在命运面前抬起头。为了避免再次出血,为了能够重新奔跑起来,这台手术也许是他全部的希望。
当然,想要“逆风翻盘”,光靠自己不认命?恐怕不够。这张战役,还得有统领全局的大将军。涛涛的主刀医生,巴教授——国际脑干手术专家。
如果说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山脉,那脑干则是神外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功能,呼吸、心跳、体温;不仅如此,脑干还支配着人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觉醒功能。一旦脑干发生损伤,这个切除肿瘤的手术也就预示着失败。
病灶如繁星点点占据脑干,摘星之战注定不易!
脑干向来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
更为严峻的是,这不是寻常所见的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瘤异常复杂,不仅霸占了中脑的地盘,还把手伸向了桥脑,从后往前,硬生生地把桥脑给“劈”成了两半,就像是一条巨蟒穿过了狭窄的山谷。
病灶不仅体积大,还伴随出血,同时异常遍布在脑干内。
面对面咨询中,巴教授详细分析涛涛复杂的情况
通俗意义来讲,颅脑肿瘤和神经血管的关系,就像是钢筋和水泥的关系,肿瘤和神经互相包裹在一起,它是纵横交错,难舍难分,手术风险和难度大家可想而知。
因此很多时候,为什么明明手术很顺利,但是病人恢复却不顺利,术后生活质量也不满意?
或许这就是“艺术Art”和“手艺Craft”的区别……
巴教授的手术哲学
“大概20年前我曾经在苏黎世针对这个主题进行过讲座。其实要将‘艺术Art’和‘手艺Craft’进行区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神经外科绝大多数工作都是依靠双手来进行,这一点很像手艺人,比如制表工匠,他们同样需要精细的操作来完成他的工作,但我们不会把制表工匠称为艺术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如雕塑家、画家等,他们的艺术形式,很难第一眼就看透。第一眼只能看到外在的形状,但只有深入探索,才能体会在作品内部传递的信息。”——INC巴特朗菲教授
正是40多年的“磨刀功”,巴教授才能人刀合一,刀刀制瘤,而不伤及正常神经。他特别擅长在极其狭小、复杂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地进行操作,在切除肿瘤与保留神经功能之间,寻找着平衡。致力于把风险降到最低、创伤降到最小,所以那么多复杂的手术才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类似的高难度情况对于这位世界范围内——以突破极其复杂的脑干、颅底手术闻名的专家来说,已是常态。他独创的手术技术讲究“精准拆弹”,每一步都像在进行微创艺术。
当然,医学从来不是绝对——“我们尊重病人,我们讲客观事实。即使是我们很有经验,手术仍然有风险。但是在我们坐上手术台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手术只能成功,我们没有任何退路、不能退缩。”
每次手术前,不管病人的情况多复杂,巴教授都有一套“侦探级别”的研究方式。他会把病人的影像资料研究得像在看一本迷宫地图,前前后后、左右上下,比邻关系搞得清清楚楚。当所有“迷宫路线”摸透了,手术时自然游刃有余。而这背后,其实是他对每一位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以及对手术艺术的坚持。
“脑外科手术没有电生理监测,那是不人道的!”
术中电生理监测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另一双“眼睛”
为了保障涛涛术后的生活质量,这一台手术也是如常使用了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对巴教授的时候,他一般都是必须要有电生理监测。他甚至还讲,如果脑外科手术没有电生理监测,那是不人道的”
为什么?
手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就像安装了“报警器"一样,医生下刀前,通过监测器的微电流刺激,如果会伤到重要的神经,监测器就会发出警报,那么这一刀就不开下去了,避免了误伤。
业内有一句行话也是比较流行的,叫“监测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如何去判断监测的结果,这个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巴教授“双肩挑”——全神贯注进行手术的同时,进行到关键步骤也会主动询问神经电生理监测变化,这种模式可以让主刀医生更好在术中保护正常的神经功能。
当然,对于神经电生理数值的下降或者是变化,巴教授会有他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会结合和他手术当中的情况来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是否会真的影响到手术操作。这个来自于他多年手术的领悟,他会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当然他对自己的手术有一个充分的信心。
术中警报频发,“拆弹”过程步步惊心
雕塑大脑,国际神外大咖的脑干手术艺术
这台手术难度不仅在于成功达到肿瘤所在地,更是在于精细度要求极高,稍有闪失便是深渊。
心、技、体合一,这位当代世界神经外科的“手术刀侠”手术中,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理念:在不损伤关键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术中,操作轻柔、稳扎稳打。不计时间成本、对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追求极致。“脑干、颅底的手术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不仅要切得干净,还要做到手术后的功能完好。”
巴教授为患者上头架
此刻,他们正在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着涛涛的神经动态。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波形图、数据参数这些内容的一丝变化,都能牵动大家的“神经”。
手术刚开始,突然!屏幕上的波形有了异动!神经电生理检测右上肢和右下肢MEP开始报警,说明此时相关神经可能受到扰动。神经监测医生立刻向巴教授反馈后,手术当即停止!
因为此时操作的位置位于中脑,继续手术可能会给涛涛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当务之急是找出导致电生理监测报警的原因。
因为术中患者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麻醉药物等都会导致波形异动,而快速、准确判断波形变化原因是真阳性还是假阳性,也是神经监测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当然对于巴教授这样的手术大咖,他对这个这门技术其实是非常了解的。不是一味着去得到生理监测师或者是医生的反馈——yes or no。
手术室里,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但手术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巴教授和电生理监测医生就像侦探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和分析那些检测结果,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经短暂停歇后,波形图终于恢复了正常,危机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说过去就过去了。于是,手术得以继续进行,就像航行中的船终于绕过了一个暗礁,向着目标全速前进,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中脑上的那个“麻烦制造者”。
可就在手术快要看到胜利的曙光时,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当手术器械轻轻碰到桥脑背侧的那个病灶时,神经电生理检测就像是一个敏感的警报器,立刻显示右上肢的MEP波幅开始下滑,手术不得不又一次按下了暂停键。巴教授再次仔细审视着新的检测结果,和电生理师沟通,就像是在研究一张复杂的地图,寻找最佳的路线。
他们考虑到,那片畸形的血管团里可能藏着给桥脑供血的“秘密通道”,所以巴教授在接下来的操作中,每一个动作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就像是走钢丝的人,生怕出一点差错。就这样,他一步一步,从桥脑背侧慢慢地向前推进,最终成功地把藏在腹侧的病灶给“揪”了出来。
神经外科是一门艺术
在这个战场上的每个人,都不容易。但他们都不轻易认命、认输。患者是,医生也是。
当巴教授做完了手术,走到手术室窗口第一时间跟焦急的患者家属交代手术结果,倦意难掩,但却依然耐心解答。
术后,巴教授仍不敢懈怠,认真观察涛涛,直到看到他能动了,四肢的力气和手术前一模一样,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手术成功了!
回顾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手术,实则尽在掌握。术中电生理监测就像是个挑剔的裁判,一次次亮起红灯,报警频发,给手术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巴教授宛如一位剑法超群的剑客,面对困难,他始终冷静、精准地推进,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精准,保住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每年,巴教授都要在中国做多例这样的颅底、脑干肿瘤手术,绝大多数是疑难复杂病例,他携手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一次次护佑着一个个的生命的康健与家庭的完整。
- 文章标题:巨大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劈”开桥脑,术中警报频发、巴教授妙手拆“弹”保功能
- 更新时间:2024-12-10 16: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