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主要疗法是在顺利的情况下对患儿的病灶进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切除,并在术后对其进行密切监测。病灶的切除程度是影响患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关键的因素。因此,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决策可分为以下3组:
1)经手术完全切除患儿的肿瘤。
2)仅对患儿进行肿瘤次全切除术。
3)不对患儿进行手术(仅对其进行组织活检),
根据其病情对其进行非手术治疗。不能接受手术的患儿通常是病灶累及深中线幕上区、视神经通路/下丘脑或脑干的患儿。位于小脑和大脑浅表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较适合进行手术切除。
经手术医生记录或在术后24~48h内经脑MRI证实已成功完成肿瘤全切除手术的患儿,通常不需要进行任何进一步的治疗。在一些研究中,完全切除肿瘤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的10年总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但手术后少数患儿的病情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术后应对患儿进行密切的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若发现其存在病情复发的征象应进行干预。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对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进行次全切除术后,如果其发生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很小且手术医生认为可行,可以尝试再次对其施行手术,切除残留的肿瘤。有些医学人员指出,应对接受次全切除术后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进行短期的随访观察,每3到6个月对其进行一次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本质上呈惰性,因此可推迟到患儿的临床症状有进展或经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时再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再次手术切除治疗或辅助治疗。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的肿瘤若位于小脑幕上中线区域,通常不适合直接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对于这类患儿,若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暂时对其进行随访和定期神经影像学检查。当其病情进展时,可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对于年龄大于5岁的此类患儿,建议进行放射治疗。进行局灶性放疗的范围应达到肿瘤病灶周边1~2cm。对颅内肿瘤和年龄大于5岁的患儿进行放疗时辐射剂量应为54Gy,对脊髓肿瘤和年龄小于5岁的颅内肿瘤患儿进行放疗时辐射剂量应为50Gy。对于年龄小于5岁的患儿,建议进行化疗。
目前对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没有明确的化疗方案。在相关的单中心研究和随机试验中,较常见的化疗方案是卡铂联合长春新碱,其余随机试验的化疗方案还包括联用硫鸟嘌呤、丙卡巴嗪、洛莫司汀和长春新碱、联用卡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或替莫唑胺等。对于接受化疗后经影像学检查病情进展或出现症状的患儿,可重新考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及按年龄分层的非手术治疗(化疗+放疗)。
过去5年中,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应用分子靶向药物(如BRAF控制剂和MEK控制剂)对接受一线化疗失败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儿进行治疗是合适的。但分子靶向疗法的顺利性和较佳治疗时间仍然未知,需要继续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目前,正在进行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相关Ⅱ期临床试验中使用了两种市售的BRAFV600E控制剂:vemurafenib(罗氏/基因泰克)和dabrafenib(诺华)。
2015年,ASCO上报道了应用dabrafenib治疗小儿BRAFV600E阳性肿瘤的Ⅰ期试验结果。2016年,欧洲肿瘤医学学会也报道了应用dabrafenib治疗小儿LGGs的较终Ⅱ期试验结果。将来,随着分子检测的发展与完善、靶向药物治疗试验的开展,分子靶向治疗必将成为治疗儿童低级别胶质瘤重要的手段之一。
以上就是“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方法”的全部内容。
- 文章标题: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 更新时间:2021-11-10 15: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