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颅内肿瘤,占总数的9%,较常见于小脑桥脑角。这些肿瘤大多起源于前庭神经节细胞,少数起源于耳蜗神经。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头晕、高音调耳鸣、眩晕、听觉渐进性减退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逐渐压迫脑神经、小脑和脑干。成年患者和女性患者较多,治疗以手术为主。听神经瘤的微创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显微手术,在较大限度保留面神经功能和解剖的基础上,对肿瘤进行完全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外科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在保护面神经功能中起作用。
听神经瘤的特点。人们认为听神经瘤起始于前庭神经膜细胞,位于内耳腔外侧的内听道侧。听神经和面神经存在于蛛网膜下腔,而耳蜗神经通过蛛网膜与肿瘤分离。肿瘤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不断生长,桥小脑角池内的蛛网膜被压入多个表面,并随着肿瘤的持续受压而变长。那些是侧型肿瘤。部分肿瘤靠近脑干,早期引起颅内压不明显升高以及听神经和面神经症状;那些是中间型肿瘤。少数肿瘤起源于内耳道,患此类肿瘤的患者面瘫较早。面神经的增生和控制使其运输和变薄,给手术中识别带来困难,并导致面神经损伤。
相关阅读:患者自述 | 不面瘫,听力保留,我终于摆脱了3.3cm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手术策略
听神经瘤的微创手术。小脑桥脑角显露后,为了便于术中准确定位,应区分关键解剖标志。听神经很容易被识别和分离,因为它们在内听道中的长期位置;面神经的脑干端只有在肿瘤塌陷后才能找到。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内听道端和脑干端确认分离后,逐渐分离神经与肿瘤之间的粘连。翻转肿瘤的包膜,将其逐片切除。盲目地将面神经从脑池段分离是有风险的,因为面神经通过挤压肿瘤而移位和转化,并紧密地附着在肿瘤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面部神经和听觉神经容易受伤。
肿瘤从乙状窦后进入,根据表面分离原则切除。蛛网膜应尽可能保持完整。肿瘤和脑干面神经的频繁粘连增加了手术和分离的难度。盲目分离容易导致脑干、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带来术后神经功能保存率低和重度面瘫发生率高,从而使患者生存质量不顺利。
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意义
面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功能是决定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使是不完全性面瘫也可能给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角膜溃疡。面神经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因此在肿瘤切除手术中需要识别面神经并尽可能避开它们。在临床上,电生理监测通常用于面神经的检测。进行持续刺激以排除其他神经。当探测器报警指示面神经在附近时,逐渐降低刺激强度,较后定位神经及其行程。在该方法中,在手术的初始阶段可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损伤。应用实时电生理监测可发现面神经、肿瘤包膜及周围组织的严重粘连,从而在手术切除时合适保护面神经。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比常规的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后神经功能的评估更合适。Schmitt等研究人员对267例听神经瘤(肿瘤平均直径为24mm)进行了术中面神经监测,84%的患者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达到I-II级。研究人员包括Samii等进行面神经监测在大型(肿瘤内部声外管的直径> 4.0厘米,平均4.4厘米)以及中小型(< 3.9厘米,平均2.3厘米)听神经瘤,和面部神经的解剖保全率分别是98.8%和92%。
综上所述,在听神经瘤微创手术中应用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可合适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存率,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的临床意义。
- 文章标题:听神经瘤手术中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的中长期影响
- 更新时间:2021-01-08 1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