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0%~70%,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较合适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方便早期缓解神经压迫,较大限度地减少术中脊髓损伤,好转临床症状。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全椎板和半椎板肿瘤切除术。
手术的目的是在不损害脊髓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完全切除肿瘤,从而好转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身体恢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全椎板入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术中需要去除椎管后部的全部骨骼,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容易出现脊柱不稳定等不良现象。目前临床上很少选择这种手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人们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应运而生。半椎板入路是一种微操作,对身体的伤害相对较小,能合适确定生理解剖功能和脊柱的稳定性;此外,半椎板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手术疗效和顺利性得到临床认可。现总结半椎板入路手术方案在髓外硬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和临床表现
1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
脊髓肿瘤也是椎管内肿瘤,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发生在脊髓及脊髓及椎管相邻组织中。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脊膜瘤、神经鞘瘤、血管瘤、纤维瘤、胶质瘤等。肿瘤可位于颈、胸、腰、骶部。根据肿瘤病变及其与脊髓和硬膜的关系,脊髓肿瘤可分为髓外硬膜下、髓内和硬膜外三类,其中髓外硬膜下肿瘤较为常见。
磁共振成像是临床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合适诊断方法。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脊髓病变、椎旁结构和病变侵犯,筛查价值高。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成像学表现为向心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脊髓受压呈弧形,移向对侧,受影响侧相邻蛛网膜下腔增宽,健康侧狭窄,不同部位肿瘤的MRI成像学表现不同。神经源性肿瘤常有肿瘤内囊变或坏死,信号往往不均匀,T1加权成像信号低,T2加权成像信号高。扫描增强时,脊膜瘤增强信号多为不均匀;脊膜瘤是典型的硬脊膜尾征,病变局部硬脊膜增强增厚,与肿瘤相连。T1加权成像为等信号或信号低,T2加权成像信号略高或低;胚胎性肿瘤MRI共同表现为表皮样囊肿边缘轻度增强,肿瘤内部无增强;转移性肿瘤MRI表现为T1加权成像,如T1加权成像硬膜内部软组织信号,T1加权缺陷不同。
2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表现。
髓外硬膜下肿瘤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导致临床表现不同,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异常的神经根损伤症状;锥体束的体征和症状(独自神经功能障碍、括约肌障碍等)。髓外硬膜下肿瘤病程较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神经根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括约肌功能障碍、瘫痪。
肿瘤在发育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刺激期:早期,病变体相对较小,神经根痛表现明显,患者常感觉类似针、灼热、牵拉疼痛,疼痛时间往往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疼痛阵发性,当胸腹压力突然增加(咳嗽、打喷嚏、排便等)时,疼痛出现并加重;发作期间,疼痛消失,部分患者可发现局部烧灼、麻木等不适,维持时间较长,许多患者可持续1~2年。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肿瘤临床表现相比,髓外硬膜下肿瘤疼痛往往发生在晚上或患者平躺,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质量。
②脊髓部分受压期:随着疾病的进展,病变增多,脊髓部分逐渐受到压迫,很难区分这一时期和刺激期。
③脊髓完全受压期:引起横向脊髓损伤,肿瘤病变长期压迫脊髓,导致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在这个阶段,压迫平面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或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而且这个时期造成的脊髓损伤是不可逆的,即使压迫解除,脊髓功能也很难恢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王海峰的研究指出,髓外硬膜下肿瘤多起源于神经后跟区,早期主要表现为团体和感觉障碍。随着肿瘤的增加,肿瘤不断受到压迫和加重,这将较大地影响锥体束。
- 文章标题: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和临床表现
- 更新时间:2021-12-27 15: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