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率高吗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率在80%左右。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肿瘤可以引起脑神经损害、颅内高压、脑水肿甚至危及生命。因脑干结构和功能复杂,过去一直是手术禁区。随着技术进步,手术设备更新,对脑干认识加深,脑干肿瘤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采用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指征
指征一:症状性BCMs
BCMs诊断明确,肿瘤已造成进行性、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颅内压增高,再出血的几率较大。 该情况下,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因突发再次脑干出血而导致较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指征二:肿瘤内出血及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影像学检查明确有两次及以上出血BCMs 出血通常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造成的后果较严重。有出血史的BCMs,病灶更易发生再出血、反复出血,从而导致病灶不断增大,压迫脑干内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甚至引起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等神经损害症状。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瘫痪,即使全切除病变,术后肌力也难以恢复。因此,对肿瘤出血引起临床症状的 BCMs,特别是影像学检查明确有两次及两次以上出血的患者,应主张手术切除病灶。
指征三: 肿瘤位置表浅 ,适合手术治疗
病灶或肿瘤的出血灶靠近脑干表面软脑膜或室管膜表面( ≤3 mm) ,即BCMs 为 “外生型”生长的肿瘤,适合手术治疗。有专家认为: 接近脑干表面的BCMs( 病灶,包括血肿,与脑干软膜之间的距离小于2 mm) 应手术治疗。单次出血病灶( MRI 证实为急性或亚急性出血期) ,若病灶或出血灶突破脑室、脑干软脑膜表面或与表面 的距离≤2 mm,Samii 等也主张手术。
指征四:肿瘤反复出血,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应手术切除肿瘤的生长与薄壁血管反复的破裂出血、血肿腔反复上皮化,及血肿机化后的新生血管形成、组织疤痕化等密切相关。Fritschi 等报道 139 例 BCMs,在保守治疗观察期间,发现其中12例肿瘤增大。 Samii 等也认为多次出血,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应手术切除肿瘤。因此,反复出血性 BCMs( ≥ 2 次) ,即使病灶未到达脑干表面,应寻找较佳的手术时机。
指征五:肿瘤体大 ,应手术切除
病灶( 包括肿瘤和出血) 的体大( 肿瘤较大直径≥2.0 cm) ,引起占位效应者,应手术切除,消除肿瘤进一步出血和增大的风险。手术切除病灶既可起到减压作用、 缓解患者症状、好转神经功能的疗效; 又可预防肿瘤再出血。同时,肿瘤> 2 cm、瘤周水肿都预示肿瘤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指征六:手术切除处理深部BCMs
对于脑干深部的 BCMs,出现肿瘤反复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或已出现此区域手术本身可能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时,既使肿瘤位置深在,也应通过手术进行处理。 Mathiesen 等认为深部 BCMs 若能以较低的手术风险就能达到肿瘤全切除,也主张手术。
指征七:儿童BCMs、孕妇BCMs等
BCMs 病例的处理考虑到儿童预期寿命长,累积的出血风险大。因此,儿童 BCMs 的手术指征应相对放宽,现有的文献均提示儿童的出血率和再出血率比成人高数倍。儿童 BCMs 手术,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文献报道,影响儿童 BCMs 术后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的因素包括: 年龄 > 12 岁,2 次或以上的出血,术前不良的状况。孕期 BCMs 应评估出血的风险和出血后可能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几率,以及手术的可行性、利弊风险等,做出较有利于患者的决定。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康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是可以恢复正常状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性病变,经过开颅手术,给予完整的切除,可以达到治愈目的。如果不进行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有可能会继续扩大,损害脑干内的神经纤维,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的瘫痪、言语不清等症状,如果海绵状血管瘤不破裂出血,患者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大概在10年。如果发生了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引发脑干出血,导致患者出现深度昏迷,具体的生存时间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来决定的。出血量不大,经过手术,患者有可能能存活终身。
- 文章标题: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指征,手术成功率高吗?
- 更新时间:2023-02-09 16: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