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神经外科-国内中文
胶质瘤
联系INC
寻求咨询意见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为您呈现

神经外科前沿资讯

INC > 神外资讯 > 脑肿瘤

侵袭性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个?

栏目:脑肿瘤|发布时间:2025-03-19 18:03:13|阅读: 2421次|侵袭性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个
侵袭性脑膜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特征的脑膜瘤,相较于良性脑膜瘤,其复发率较高,治疗相对复杂。目前针对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侵袭性脑膜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特征的脑膜瘤,相较于良性脑膜瘤,其复发率较高,治疗相对复杂。目前针对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点击阅读INC巴特朗菲教授脑膜瘤相关病例及研究:小小CPA区脑膜瘤,长大横跨颅中后窝成巨大岩斜区脑膜瘤,越等越难根治!

侵袭性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个?

  一、手术治疗

  (一)肿瘤切除的目标和原则

  尽可能大程度切除肿瘤

  手术治疗侵袭性脑膜瘤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对于侵袭性脑膜瘤,完全切除(Simpson Ⅰ级切除)是理想的情况,但由于其侵袭性,往往难以实现。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脑组织等)的关系,尽可能扩大切除范围,以减少肿瘤残留。例如,当肿瘤侵犯颅骨时,可能需要连同受累的颅骨一起切除,这种整块切除(en - bloc resection)的方式有助于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保护神经功能

  同时,须保护周围的神经功能。侵袭性脑膜瘤可能与神经组织紧密粘连,手术中需要借助先进的神经监测技术,如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来实时判断神经的功能状态。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牵拉或损伤神经,例如在处理鞍区侵袭性脑膜瘤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以免导致视力损害等严重后果。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

  不同部位的侵袭性脑膜瘤需要不同的手术入路。对于凸面侵袭性脑膜瘤,常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入路,如额部或顶部开颅,这种入路可以直接到达肿瘤部位,便于切除。而对于颅底侵袭性脑膜瘤,由于颅底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需要选择特殊的入路。例如,对于蝶骨嵴脑膜瘤,翼点入路可以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在保护周围结构的同时切除肿瘤;对于斜坡脑膜瘤,可能需要采用经鼻蝶入路或远外侧入路等复杂的手术入路。

  多学科协作确定入路

  在一些复杂的病例中,还需要多学科协作来确定适宜手术入路。神经外科医生会与神经放射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等共同评估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在处理侵犯鼻窦和颅底的侵袭性脑膜瘤时,可能需要耳鼻喉科医生协助进行鼻腔部分的手术操作,以确保肿瘤的彻底切除。

  (三)手术的局限性

  难以完全切除

  尽管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但由于侵袭性脑膜瘤的侵袭性特点,很难做到完全切除。肿瘤细胞可能已经浸润到周围的脑组织、神经、血管壁等结构中,在不损伤这些重要结构的前提下,无法将肿瘤细胞完全清除。例如,当肿瘤侵犯海绵窦时,海绵窦内的神经和血管密集,完全切除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了术后肿瘤复发的高风险。

  术后并发症风险

  手术切除侵袭性脑膜瘤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由于手术操作范围较大,可能会引起脑肿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对周围神经结构的操作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还可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放射治疗

  (一)常规放射治疗

  外照射放疗(EBRT)

  外照射放疗是侵袭性脑膜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高能射线(如X射线或γ射线)从体外对肿瘤进行照射,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一般采用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技术,能够根据肿瘤的形状和位置精确调整照射剂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手术切除不完全的侵袭性脑膜瘤,EBRT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例如,在一些研究中,接受手术联合外照射放疗的患者,其肿瘤复发时间较单纯手术治疗者明显延长。

  放疗的剂量和疗程

  放疗的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病理类型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总剂量在50 - 60 Gy,分25 - 30次进行照射。然而,高剂量的放疗可能会增加周围正常组织(如脑组织)发生放射性损伤的风险,如放射性脑坏死等。因此,在确定放疗方案时,需要在控制肿瘤复发和减少并发症之间进行权衡。

  (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

  伽马刀和射波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包括伽马刀和射波刀等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将高剂量的射线聚焦于肿瘤靶点,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尽可能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对于较小的侵袭性脑膜瘤(直径一般小于3 - 4cm)或手术风险较大无法手术的患者,SRS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例如,对于位于脑干附近的侵袭性脑膜瘤,由于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干损伤,伽马刀或射波刀治疗可以在保护脑干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进行有效的控制。

  疗效和局限性

  SRS的局部控制率相对较高,在一些研究中,对于合适的患者,其局部控制率可达80% - 90%左右。然而,SR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较大的侵袭性脑膜瘤,由于肿瘤内部存在缺氧区域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可能导致放疗抵抗,影响治疗效果。而且,SRS治疗后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三、化学治疗

  (一)传统化疗药物

  应用现状

  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在侵袭性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相对有限。由于血 - 脑屏障的存在,许多化疗药物难以到达肿瘤部位,使其疗效受到影响。例如,常用的烷化剂类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在侵袭性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传统化疗药物更多地是在临床试验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探索中。

  联合治疗尝试

  一些研究尝试将传统化疗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将化疗药物与放疗联合,希望通过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敏作用,提高放疗的疗效。虽然在部分病例中观察到了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总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新型化疗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

  随着对脑膜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分子靶向药物显示出了潜在的治疗价值。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它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来抑制肿瘤生长。在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中,贝伐珠单抗已被用于一些临床试验,部分患者显示出了肿瘤缩小或稳定的效果。

  其他靶向药物的研发

  除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有针对脑膜瘤特定基因突变(如NF2基因等)的靶向药物正在研发中。这些药物如果研发成功,将为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

  四、新兴的治疗方法

  (一)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在侵袭性脑膜瘤中,也有研究探索其应用潜力。这些药物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然而,由于脑膜瘤的免疫微环境较为复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侵袭性脑膜瘤中的疗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肿瘤疫苗

  肿瘤疫苗也是免疫治疗的一个方向。通过将肿瘤相关抗原制备成疫苗,接种到患者体内,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虽然目前在侵袭性脑膜瘤中的研究较少,但这种方法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 - Cas9)为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基因进行编辑,可以纠正异常的基因表达,或者使肿瘤细胞对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更加敏感。不过,基因治疗目前还面临许多技术和伦理问题,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基因治疗载体的研发

  要实现基因治疗,需要合适的基因治疗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肿瘤细胞。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发高效、安全的基因治疗载体,以提高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新兴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其难以完全切除,往往需要联合放射治疗等其他方法。随着对侵袭性脑膜瘤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新型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有望为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但这些方法大多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关案例阅读:

  脑膜瘤难切干净、容易复发?这些疑难位置脑膜瘤看巴教授如何成功攻克!

  病情回顾:年过花甲的退休老师王女士本应安享晚年,却因为患上“左侧额部大脑镰旁脑膜瘤”饱受愈演愈烈的头痛、癫痫、肢体无力的折磨,保守治疗已经令她痛苦不堪,可是由于肿瘤靠近大静脉窦和运动功能区,手术难以全切,易复发,且术后致瘫风险很大(60-全切不等)。咨询国内医院虽然表示可以治疗脑膜瘤,但是每个医院给出的结论都不一样,而且多数表示位置不好,很难完全切除,容易出现后遗症和复发。

  治疗过程:经过多次筛选和考量,王女士找到INC国际神经外科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巴教授作为国际颅底肿瘤手术教授,擅长此类疑难位置脑肿瘤,在与巴教授远程咨询后,教授回复可较大水平对脑膜瘤全切,复发的可能性低于5%。王女士得到咨询意见后,毅然选择巴教授为她手术治疗。肿瘤肉眼下全切,可见局部组织缺陷,水肿效应存在,被压迫正常脑组织缓慢复位。

  术后二天下午,王女士就能在医院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进行走路康复训练。术后没有打抗生素,而且术后几天就可以独自走路,无需陪同。术后一周多已经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精神状态很好,可以在医院内自由散步,术后两周王女士顺利出院回国,至今没有复发……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侵袭性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个?”全文内容仅供阅读参考,并非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学建议。若怀疑自己或经检查患有“脑膜瘤”,务必及时寻求可靠医生的协助,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疾病抗争的道路上,患者及其家属需深刻理解,这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关于希望、毅力与团结的深刻较量。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借助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就会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曙光。

相关经典案例
相关真实案例
点击联系我们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诊断。请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 文章标题:侵袭性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个?
  • 更新时间:2025-03-19 17:59:31

在线
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方式:
邮箱:
您的需求:
*留言提交成功后,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请留意接听【上海地区】的来电。
关注INC国际神经外科微信公众号

真实案例

[案例] 高难度岩斜区脑膜瘤,INC法国Froelich教授完整切除经过

高难度岩斜区脑膜瘤,INC法国Froelich教授完整切除经过

2022-08-12 23:16:09
[案例] 聚焦脑膜瘤:巨大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记录

聚焦脑膜瘤:巨大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记录

2024-12-24 09:46:4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