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怎么治疗比较好?听神经瘤是内耳道、桥小脑角区域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起源于前庭神经雪旺氏细胞,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听神经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10% ,桥脑小脑角肿瘤的80% ,年发病率约为0.2~1.7 /100 000,而实际无症状患者约为7 /10000。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男女患病的几率相等。
听神经瘤患者大多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面部抽搐、麻木、面瘫等症状;甚至出现脑积水,威胁患者生命。进行性听力下降是听神经瘤较常见症状,大部分听神经瘤患者听阈提高且言语识别率下降。
目前听神经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定期随访观察、手术切除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对于肿瘤较小、年龄较大者,随访观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定期随访观察即每6~12个月定期复查MRI,监测肿瘤生长情况。这种方式可以暂时回避手术风险,但存在肿瘤继续增大、功能进行性下降、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增加的可能,可出现肿瘤虽无明显增大而听力下降等情况,密切随访观察时一旦发现肿瘤生长的迹象需要考虑立即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常用手术切除的入颅途径包括经乙状窦后( 枕下) 入路、经迷路入路以及经颅中窝入路等。
经乙状窦后入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选择的主要径路。具有较快、较广泛暴露手术视野,更快到达桥脑小脑角下方及内耳门后方,完整保留内耳结构,尽可能保留听力的优势。其劣势在于: 手术过程中需牵拉小脑,若牵拉过分可能会引起术后脑水肿、血肿形成、脑卒中及颅内出血等; 术后迟发型头痛较常见; 由于此入路本身难以暴露、处理内听道底部病变,由此可能导致肿瘤复发率升高; 此外,部分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需要面神经移植,而此入路难以处理。
经迷路入路于1904年由Rudolf Panse一次提出。1911年Franciscus Hubertus Quix 完成一例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手术。该入路优势在于: 通过磨除颞骨创造手术空间,不必牵拉小脑; 可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完全显露内听道底、内听道、桥脑小脑角区; 降低术后面神经麻痹的风险; 一旦较大肿瘤向上侵犯,可通过开放小脑幕进一步扩展此入路。其劣势在于: 不能保留患者听力,桥脑小脑角下方及内耳门前方区域暴露稍差,后压乙状窦较易损伤之,遇到硬化性乳突或颈静脉球高位等颞骨气化不良者,经迷路入路暴露及处理病变较为困难。
1904年,Parry 一次报道颅中窝径路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其优势在于: 不必牺牲听力即可完整暴露内听道,适合切除局限于内听道较小肿瘤(小于1.5 cm) ; 且能够保留耳蜗结构。其劣势在于: 听神经瘤多数起源于前庭下神经而将面神经向前上方推移,此入路增加了面神经受损的可能性; 过分抬升颞部硬脑膜时易损伤岩浅大神经; 过度牵拉大脑颞叶可能导致颞叶受损; 由于颞肌损伤,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牙齿咬合问题。
长期的随访结果证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微创治疗手段。
立体定向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中小听神经瘤(小于3 cm) 或者无法接受手术者。该方法合适回避了手术风险以及治疗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等,但存在着肿瘤复发(未控制) 、延迟性听力下降、耳鸣、甚至脑水肿、脑积水等放射性损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密切随访观察可作为听神经瘤治疗的优选方案: 一次确诊者( 除非肿瘤较大、症状严重者) 一般建议随访半年后再复查MRI、听力等,如果 MRI 无明显变化可继续随访1年复查,一旦患者有肿瘤快速生长迹象应采取治疗策略; 老年患者或肿瘤较小者也建议采用随访观察,对于不能坚持严格随访者建议尽早采取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如果患者肿瘤较大( 无论有无听力损失) ,建议及早采取的治疗干预; 肿瘤直径较大或与脑干关系密切者,建议采用乙状窦后入路; 无实用听力、累及内听道底的中小肿瘤者优先选择经迷路入路; 肿瘤局限于内听道者可采用颅中窝入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备选方案: 如患者年龄较大或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 手术后复发患者亦可采用放射治疗。
- 文章标题:听神经瘤怎么治疗比较好?
- 更新时间:2021-03-23 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