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其呈浸润性的生长模式,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这些恶性肿瘤是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建立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分类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国际卫生组织(WHO) 4级,是美国地区的常见、致命的胶质瘤,发病率为每10万居民4.32例。
自2005年以来,治疗指南包括基于DNA烷基化剂替莫唑胺的手术干预、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然而,新的放疗方案,如肿瘤治疗场(TTFields)已提高总生存率几个月。不幸的是,尽管有这些的治疗,大多数肿瘤复发,并且大多数GBM患者在21个月内死亡。不同的因素导致治疗失败,如高侵袭和渗透潜力,多种耐药途径,以及肿瘤内和肿瘤间的高异质性。肿瘤干细胞(CSCs)亚群的存在似乎与肿瘤细胞通过正常脑实质扩散有关,这有助于脑胶质增生和的复发。
许多正在进行的研究正在验证免疫疗法的合适性,包括基于抗肿瘤疫苗的治疗、免疫检查点和病毒治疗。病毒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策略,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使用非复制病毒作为基因传递载体系统和溶瘤复制病毒。
脑瘤的溶瘤病毒治疗:肿瘤内或全身给予溶瘤病毒,一旦病毒到达靶细胞,可能会有不同的溶瘤反应。这些效应取决于肿瘤的特性以及可用病毒的种类及其特性
溶瘤病毒治疗(OV)使用复制病毒放大病毒子代和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s),触发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肿瘤感染引发抗病毒和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目的是通过诱导特异性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刺激肿瘤损害(ICD)。OV也可以通过基因修饰被选择或改造成肿瘤特异性,从而限制其致病性和/或增强肿瘤免疫原性。
在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毒的特定模式被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这些受体启动先天免疫反应,诱导信号通路,导致干扰素的表达(IFN)-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或IL-1的细胞因子等,可促进肿瘤环境中的抗病毒状态。然而,已知的是,一些癌细胞在触发这种免疫介导反应方面存在缺陷。这类肿瘤细胞对病毒复制介导的溶瘤更敏感。病毒感染也可以促进抗病毒反应,影响肿瘤微环境。病毒复制对肿瘤的直接损害和病毒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之间的平衡决定了OV的合适性。
OVs的临床成功应用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如具有免疫控制作用的GBM微环境或血脑屏障的存在。事实上,大量的浸润性免疫细胞和癌症干细胞会损害选择性病毒复制。一些患者可能已经攻击了免疫记忆来对抗以前感染或接种的特定OVs,这可能会限制溶瘤病毒治疗。例如,全身中和抗体可以限制治疗病毒进入肿瘤微环境,因此大多数需要瘤内给药。
尽管正在研究几种策略来克服治疗耐药,但二种治疗方法尚未建立,正在尝试不同的方法。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OS)。此外,没有新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验证的GBM治疗方法,目前全部的替代方案仍在研究阶段继续。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等高级别胶质瘤的一线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尽可能通过手术切除更多肿瘤,辅以放化疗,采用这种综合治疗方案可合适延长患者生存期。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的专家成员国际神经外科学院前主席James T. Rutka教授对于综合治疗经验颇丰,他曾为一名高级别脑瘤患儿定制综合治疗方案,将其生存期延长了8年之久,INC之美国教授、神经外科协会前主席、现为美国UCSF神经外科主席Mitchel Berger教授对此亦精于此道,国内患者如追求更好的预后效果,拨打400-029-0925可咨询INC国际专家远程咨询以获取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Doi: 10.3390 / ijms21207604
- 文章标题:国际新疗法——溶瘤病毒能治好神经胶质瘤吗?
- 更新时间:2020-12-23 09: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