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术前准确的评估、合理的手术策略选择、精细的手术技巧运用以及术后科学的管理,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点击阅读INC巴特朗菲教授脑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病例及研究:「千里转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孩的生命奇迹列车已进站...
一、术前评估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诊断顶叶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影像学手段。T1加权像上,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周边可有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T2加权像上多为高信号,同样伴有含铁血黄素环的低信号边界。这种特征性的信号表现有助于准确识别海绵状血管瘤的范围和边界。通过MRI增强扫描,还可以进一步观察病变内部的结构,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不均匀的强化,这有助于判断病变内是否存在不同时期的出血或血栓形成等情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虽然对海绵状血管瘤本身的显示不如常规MRI,但可用于评估病变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如病变是否紧邻顶叶的主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这对于手术规划至关重要。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也有一定价值。在CT平扫上,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伴有钙化时可显示为高密度影。对于那些因出血导致急性症状的患者,CT能够快速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大致范围,并且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颅骨改变,如是否存在颅骨受压变形等情况。
神经功能评估
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是术前评估的关键部分。顶叶主要与感觉、空间认知、语言(优势半球顶叶)等功能相关。
对于感觉功能,要检查患者的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位置觉、振动觉),通过对比双侧肢体的感觉差异来确定病变是否已经影响到顶叶的感觉传导通路。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异常感觉,如麻木、刺痛等。
在空间认知方面,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如让患者进行图形临摹、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来评估顶叶的功能状态。如果患者存在空间认知障碍,提示病变可能对顶叶的相关功能区产生了影响。
对于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半球)顶叶的海绵状血管瘤,需要特别关注语言功能的评估。这包括语言表达、理解、命名等方面的检查。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命名性失语,即不能正确说出物体的名称,但能够理解语言的意义。
确定手术指征
症状性海绵状血管瘤
如果患者因海绵状血管瘤出现反复的癫痫发作、进行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感觉障碍逐渐加重、空间认知能力持续下降等)或者有过瘤内出血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通常是手术的明确指征。例如,患者因瘤内出血出现急性的对侧肢体偏瘫,在病情稳定后应考虑手术切除以防止再次出血和改善神经功能。
无症状但有高风险因素的海绵状血管瘤
对于一些虽然目前无症状,但病变较大(直径超过一定数值,如2 - 3cm)、位于脑深部且紧邻重要结构(如脑室系统、重要的神经传导束等)或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病变有明显增大趋势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应考虑手术干预,以降低未来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二、手术策略
手术入路选择
经皮质入路
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顶叶皮质表面或距离皮质较近时,经皮质入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这种入路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对周围脑组织的牵拉相对较小。例如,对于位于顶叶上回表面附近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打开局部的顶叶皮质直接暴露病变。在选择经皮质入路时,需要尽量选择功能相对次要的皮质区域进行切开,以减少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脑沟入路
如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沟深部,利用脑沟入路可以避免切开皮质,减少对脑实质的损伤。例如,当病变位于顶叶中央后沟附近时,可以沿着中央后沟小心地分离脑组织,进入病变所在的深部区域。脑沟入路要求术者对脑沟的解剖结构非常熟悉,能够准确地识别和保护脑沟内的血管和神经组织。
跨脑叶入路(较少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海绵状血管瘤位于顶叶与其他脑叶(如额叶或枕叶)的交界区域,且经其他入路难以到达时,可以考虑跨脑叶入路。但这种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保护神经传导束
顶叶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传导束,如感觉传导束等。在手术过程中,要借助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如弥散张量成像,DTI)准确识别这些传导束的位置。例如,在切除靠近中央后回的海绵状血管瘤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感觉传导束,避免切断或过度牵拉,否则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感觉障碍。
保护血管结构
顶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须得到妥善保护。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情况。对于一些供应海绵状血管瘤的小血管,可以在靠近病变的部位进行电凝切断,但对于较大的血管,尤其是那些与正常脑组织血供相关的血管,要尽量避免损伤。如果不慎损伤了重要的引流静脉,可能会导致术后脑水肿、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处理瘤内出血和血栓
海绵状血管瘤内部常常有不同时期的出血和血栓形成。在手术中,对于瘤内的新鲜出血,可以使用吸引器轻轻吸除,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吸引导致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对于陈旧性血栓,可以使用显微器械小心地分块切除。如果瘤内出血较多,视野不清时,不要盲目操作,可先用棉片压迫止血,待视野清晰后再继续切除病变。
三、手术技巧
显微外科技术
精细操作
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器械进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例如,使用显微剪刀和显微镊来分离病变与周围脑组织的粘连,动作要轻柔、准确。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的过程中,要以尽可能小的牵拉和损伤来暴露病变的各个部分。
放大视野下的解剖识别
借助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识别病变的边界、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能够准确地分辨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包膜、瘤内的血管和纤维组织等,有助于完整地切除病变,同时避免残留病变组织导致复发。
止血技巧
双极电凝止血
双极电凝是手术中常用的止血工具。在处理海绵状血管瘤周围的小血管出血时,要使用合适的电凝功率,避免电凝过度导致周围脑组织烧伤。对于较大血管的出血,可以先暂时用双极电凝夹闭血管,然后再进行确切的电凝止血或使用显微缝合技术进行血管修复。
止血材料的应用
当遇到一些难以电凝止血的渗血情况时,可以使用止血材料,如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将止血材料轻轻覆盖在出血部位,通过压迫和促进凝血的作用达到止血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要在脑室内或重要的神经传导束周围放置过多的止血材料,以免引起异物反应或压迫神经组织。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感觉诱发电位监测
在切除顶叶海绵状血管瘤时,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感觉传导功能。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感觉诱发电位出现异常改变,如波幅降低或潜伏期延长,提示手术操作可能影响到了感觉传导束,术者应及时调整手术操作,以保护神经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部分情况下)
虽然顶叶主要与感觉和其他功能相关,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病变靠近顶叶与额叶的交界区域,可能会影响到运动传导通路。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以帮助术者及时发现潜在的运动功能损伤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四、术后管理
控制颅内压
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脑组织的反应性水肿等原因出现颅内压升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可以通过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来降低颅内压。同时,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合适的高度(如抬高床头30°左右),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神经功能康复
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感觉训练,如通过不同质地的物体刺激患者的皮肤,以提高感觉功能的恢复。对于有空间认知障碍的患者,采用专门的认知康复训练,如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拼图游戏等。
抗癫痫治疗
如果患者术前有癫痫发作史,术后应继续进行抗癫痫治疗。一般在术后早期使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的抗癫痫药物,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口服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的使用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如1 - 2年),在癫痫完全控制且脑电图恢复正常后,可考虑逐渐减药或停药。
顶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术前准确的评估、合理的手术策略选择、精细的手术技巧运用以及术后科学的管理,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关案例阅读:
突发脑出血!18岁少年勇战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如愿迎战高考
“孩子,要不,我带着片子过去先看……”母亲担心孩子受到打击,和他商量着,可话还没说完,就被小林打断:“不行,你什么事都不用瞒我,得当着我的面,有什么事情当我面说。我已经长大了,我也有知情权和决策权,我也可以为您分担解忧……”独自自主、自尊心较强的小林无法接受连自己的病情都要被隐瞒。
这条治疗之路,虽然艰辛,但母子齐心,定能打败病魔!面对镜头,小林母亲异常坚定地说:“主要他比较坚定,我也比较坚定。他是我儿子,只要有一丝希望,再苦,再难,我们也不会放弃!”一直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各种病友群的去了解更多信息。他们认识了一位经过巴教授手术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友,恢复得很好。这也让母子两重新看到希望——”当时我们就觉得找到了救命的人。“
当然,面对这样一位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国外教授,他们还是不敢贸然做出选择。但是这位少年对于重获健康有着强烈的渴望,一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为孩子争取一次机会,于是他们选择远程咨询巴教授。 “脑干(中脑左侧)内的占位性出血明显是危险的,并且已经造成了患者右臂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我认为患者应该接受手术治疗。关于切除率,95%的患者可以达到全切全切。对你的情况来说,大概率是可以全切。手术风险是左侧眼球运动麻痹,概率小于8%,左臂和左腿可能轻度无力,但这种风险很小(1-2%)。如果出现这种手术副作用,恢复情况会很好,是对于如此年轻的病人。恢复时间较长可达2-3个月。不要太担心,因为我在苏州,也是做过很多很多这种类似的手术……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本文“顶叶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策略和技巧?”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脑海绵状血管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顶叶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策略和技巧?
- 更新时间:2025-03-13 17: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