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很大要做几次手术才能全切干净?颅咽管瘤是一种位于鞍区或鞍旁区的肿瘤,虽然大部分为良性,但因其位置特殊,周围紧邻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手术全切难度较大。当肿瘤很大时,这种难度会进一步增加。肿瘤可能会广泛侵犯周围组织,与神经血管紧密粘连,而且由于其不规则的形状和较大的体积,手术视野暴露困难,增加了完整切除肿瘤的复杂性。对于大型颅咽管瘤,完全切除往往具有挑战性,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全切的效果。
一、影响手术全切次数的因素
(一)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1. 鞍内和鞍上扩展情况
如果颅咽管瘤主要在鞍内生长,即使体积较大,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经鼻蝶窦入路一次手术有可能实现全切。这是因为经鼻蝶窦入路可以直接到达鞍区,对于局限在鞍内的肿瘤能较好地暴露和切除。然而,当肿瘤向鞍上大量扩展,尤其是向上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等结构时,手术难度急剧增加。
对于向鞍上扩展的巨大肿瘤,一次手术很难完全切除。因为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视神经和下丘脑等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切除肿瘤,而这些结构可能被肿瘤包裹或严重压迫。例如,当肿瘤向上推挤视交叉,手术中为了避免损伤视交叉,可能无法一次性切除与视交叉紧密粘连的肿瘤部分,需要二次手术在更好的暴露或采用辅助技术后进行切除。
2. 周围组织侵袭程度
巨大颅咽管瘤可能会侵袭周围的骨质、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结构。如果肿瘤侵犯海绵窦,由于海绵窦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手术全切肿瘤同时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手术。
例如,初次手术可能先切除大部分肿瘤主体,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同时尽量减少对海绵窦等复杂结构的操作。之后,通过观察肿瘤残留部分的生长情况、患者的恢复状态以及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再考虑进行二次或更多次手术来处理残留肿瘤。
(二)肿瘤的质地和内部结构
1. 质地差异的影响
颅咽管瘤的质地可能是囊性、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如果是囊性为主的巨大肿瘤,手术相对容易吸出囊液,使肿瘤体积缩小,有利于切除。但如果是实性或质地较硬的肿瘤,切除难度会增加。对于质地较硬的巨大肿瘤,手术器械难以将其完整切割和取出,可能需要分块切除。
在分块切除过程中,很难保证每一块肿瘤都能完全切除,尤其是靠近重要结构的部分。例如,当实性肿瘤与垂体柄紧密粘连时,为了避免损伤垂体柄,可能无法一次性将粘连部分完全切除,需要后续手术进一步处理。
2. 钙化情况
部分巨大颅咽管瘤内部存在钙化灶。钙化灶的存在会使手术器械难以操作,增加了切除的难度。如果钙化灶位于肿瘤的中心,手术中可能可以避开,但如果钙化灶位于肿瘤与重要神经血管的边界处,为了保护神经血管,可能无法一次将钙化部分及周围肿瘤完全切除。
而且,钙化灶周围的肿瘤组织通常与周围结构粘连更紧密。这种情况下,一次手术很难将带有钙化灶的肿瘤全切,可能需要多次手术,先处理较容易切除的部分,再通过特殊的器械或技术(如使用超声吸引器处理钙化部分)来处理钙化灶及其周围的残留肿瘤。
(三)手术方式和技术应用
1. 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局限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鼻蝶窦入路和开颅手术。对于巨大颅咽管瘤,经鼻蝶窦入路可能在处理鞍内和部分鞍上肿瘤时有优势,但对于向外侧、后方广泛生长的肿瘤,可能无法完全暴露肿瘤边界。开颅手术虽然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野,但对于深部的肿瘤部分,尤其是靠近下丘脑底部的肿瘤,手术操作仍然具有挑战性。
例如,在初次经鼻蝶窦入路手术中,由于视野限制,可能只能切除肿瘤的前部和中部,对于向后生长侵犯脑干前方区域的部分无法触及。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二次开颅手术来处理残留的肿瘤。
2. 辅助技术的作用及限制
术中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帮助手术医生更好地定位肿瘤、保护神经功能。然而,这些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脑组织的移位等因素导致定位偏差。神经电生理监测虽然可以实时监测神经功能,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粘连情况,仅靠监测信号难以完全避免神经损伤,可能导致部分肿瘤因担心神经损伤而无法一次全切。
例如,在切除巨大颅咽管瘤与视神经粘连部分时,尽管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但为了确保视神经功能不受损,手术医生可能会保守地留下少量与视神经紧密粘连的肿瘤组织,待后续采用其他方法(如放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四)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术后恢复
1. 身体耐受性对手术的限制
巨大颅咽管瘤手术对患者身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难以承受。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或存在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基础疾病,一次手术可能无法承受过长时间的操作来完全切除肿瘤。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长时间的手术可能会引发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医生可能会选择先进行部分肿瘤切除,缓解患者的症状,待患者身体恢复后再考虑进行后续手术。
2. 术后并发症对再次手术的影响
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垂体功能障碍、尿崩症等。这些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再次手术的时机。如果出现严重的颅内出血,需要紧急处理,可能会打乱原本的手术计划,而且出血后的局部组织粘连会增加后续手术的难度。
例如,脑脊液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引发颅内感染。在感染未控制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再次手术的,需要等待感染治愈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和肿瘤残留情况来确定是否再次手术以及手术的时间。
二、手术全切次数的综合判断
对于巨大颅咽管瘤,很难确定需要进行几次手术才能全切干净。这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范围、质地和内部结构、手术方式和技术应用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术后恢复等诸多因素。可能在一次精心策划和操作的手术中就能全切,但在很多复杂情况下,可能需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手术,并且每次手术之间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恢复情况和肿瘤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同时,在无法全切的情况下,还需要结合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肿瘤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关案例阅读:
35岁男性视盲、认知下降竟是较大颅咽管瘤,INC福教授全切术后即明显好转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颅咽管瘤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容易影响激素水平,生长发育等。全切除手术难度大,留给医生手术的空间小,只有4毫米左右,医生在术中,一旦出现0.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术后可造成患者终生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称其为“生物学恶性”肿瘤。但是如果切不干净的话,肿瘤易复发,后患无穷。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较大的挑战,进退两难。这就要求医生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要再三权衡风险,及时做出取舍。然而带瘤生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患者来说,选择有高超技术和丰富成功手术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就至关重要!
颅咽管瘤,已经压迫三脑室及视神经,导致步态紊乱和认知障碍,视野缺损,全垂体功能减退伴轻度高泌乳素血症,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法国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采用单鼻孔经鼻内镜及显微镜开颅手术,将肿瘤顺利全切。术后,视力、视野恢复正常,没有颅神经麻痹症状,认知功能好转,垂体功能恢复正常。
福洛里希教授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切除方案,保障肿瘤全切并较大水平保护了神经功能,患者正值中年,术后配合辅助放射治疗,患者术前症状得到很大好转,可以如常工作,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观。
本文“颅咽管瘤很大要做几次手术才能全切干净?”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颅咽管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颅咽管瘤很大要做几次手术才能全切干净?
- 更新时间:2024-11-19 1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