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技巧有哪些?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切除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精细的手术技巧和策略。术前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和手术规划、术中显微外科技术、神经生理监测和影像导航的应用,以及术后适当的监测和并发症预防,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可以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长期预后。
一、术前评估
1. 影像学检查
(1)头颅 CT 和 MRI: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钙化、囊变、出血等。增强 MRI 对于显示肿瘤与上矢状窦、大脑镰的关系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血供来源和侵袭程度。
(2)脑血管造影(DSA):可以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包括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于血供丰富的肿瘤,DSA 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如术前栓塞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
2. 神经功能评估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意识状态、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视力视野等。这有助于了解肿瘤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程度,为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提供依据。
二、手术入路选择
1. 冠状切口入路
适用于肿瘤位于额部或顶部矢状窦旁的情况。切口从一侧耳前经额部至对侧耳前,可充分暴露额叶和顶叶,便于处理肿瘤与上矢状窦和大脑镰的关系。此入路的优点是手术视野开阔,便于操作;缺点是切口较大,创伤相对较大。
2. 中线切口入路
适用于肿瘤位于中线附近的情况。切口沿中线从眉间至枕外粗隆,可直接暴露上矢状窦和大脑镰,对于处理肿瘤与这些结构的关系较为方便。此入路的优点是切口相对较小,创伤较小;缺点是手术视野相对较窄,操作空间有限。
3. 旁正中切口入路
适用于肿瘤位于一侧矢状窦旁的情况。切口位于肿瘤侧的旁正中位置,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大小进行调整。此入路的优点是切口较小,创伤较小,同时可以较好地暴露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缺点是手术视野相对较窄,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扩大切口。
三、手术切除技巧
1. 控制出血
(1)术前栓塞:对于血供丰富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以在术前进行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栓塞应在 DSA 引导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生操作,确保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术中控制血压:在手术过程中,适当降低患者的血压可以减少出血。但应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缺血,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 90 - 100mmHg 左右。
(3)逐步分离肿瘤与周围结构:在切除肿瘤时,应先从肿瘤的周边开始,逐步分离肿瘤与周围的脑组织、血管和硬脑膜。对于与上矢状窦或大脑镰粘连紧密的肿瘤,应小心分离,避免损伤窦壁或镰。如果肿瘤侵犯上矢状窦,可根据窦的闭塞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决定是否切除窦壁。
2. 保护神经功能
(1)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如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脑电图(EEG)等,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的变化。一旦发现神经功能受损的迹象,应及时调整手术操作,避免进一步损伤神经。
(2)精细操作:在切除肿瘤时,应使用精细的手术器械,如显微剪刀、镊子等,进行轻柔的操作。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和血管,以免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对于与神经结构粘连紧密的肿瘤,可以采用锐性分离和钝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小心地将肿瘤从神经上剥离下来。
3. 处理上矢状窦和大脑镰
(1)上矢状窦的处理:如果肿瘤未侵犯上矢状窦,应尽量保留窦壁的完整性。如果肿瘤侵犯窦壁,可根据窦的闭塞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决定是否切除窦壁。对于部分闭塞的上矢状窦,可以切除受侵犯的窦壁,然后进行修补。对于完全闭塞的上矢状窦,可以连同肿瘤一并切除。
(2)大脑镰的处理:如果肿瘤位于大脑镰旁,可以将大脑镰一并切除。但应注意避免损伤大脑镰下的重要结构,如胼胝体、大脑前动脉等。如果肿瘤与大脑镰粘连紧密,可以采用锐性分离和钝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小心地将肿瘤从大脑镰上剥离下来。
4. 肿瘤切除程度的判断
(1)术中超声: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术中超声检查技术,实时观察肿瘤的切除程度。超声可以显示肿瘤的残留情况、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上矢状窦和大脑镰的完整性等,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2)神经导航: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在术前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器械进行精确匹配,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地定位肿瘤和周围结构。通过神经导航,可以实时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处理
1. 神经功能监测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包括意识状态、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视力视野等。如果发现神经功能受损的迹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脱水、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等。
2. 预防并发症
(1)出血和血肿: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应及时进行头颅 CT 检查,排除出血和血肿的可能。如果发现出血和血肿,应及时进行手术清除。
(2)感染: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果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3)癫痫:术后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应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应及时进行抗癫痫治疗,并调整药物剂量。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需要充分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技巧。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功能、处理好上矢状窦和大脑镰,并准确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关案例阅读:
脑膜瘤难切干净、容易复发?这些疑难位置脑膜瘤看巴教授如何成功攻克!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病情回顾:年过花甲的退休老师王女士本应安享晚年,却因为患上“左侧额部大脑镰旁脑膜瘤”饱受愈演愈烈的头痛、癫痫、肢体无力的折磨,保守治疗已经令她痛苦不堪,可是由于肿瘤靠近大静脉窦和运动功能区,手术难以全切,易复发,且术后致瘫风险很大(60-全切不等)。咨询国内医院虽然表示可以治疗脑膜瘤,但是每个医院给出的结论都不一样,而且多数表示位置不好,很难完全切除,容易出现后遗症和复发。
治疗过程:经过多次筛选和考量,王女士找到INC国际神经外科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巴教授作为国际颅底肿瘤手术教授,擅长此类疑难位置脑肿瘤,在与巴教授远程咨询后,教授回复可较大水平对脑膜瘤全切,复发的可能性低于5%。王女士得到咨询意见后,毅然选择巴教授为她手术治疗。肿瘤肉眼下全切,可见局部组织缺陷,水肿效应存在,被压迫正常脑组织缓慢复位。
术后二天下午,王女士就能在医院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进行走路康复训练。术后没有打抗生素,而且术后几天就可以独自走路,无需陪同。术后一周多已经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精神状态很好,可以在医院内自由散步,术后两周王女士顺利出院回国,至今没有复发。
本文“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技巧有哪些?”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脑膜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技巧有哪些?
- 更新时间:2024-10-31 15: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