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颅底深部的脑膜瘤治疗难点在于难以切除干净,较易复发,其中尤以岩斜脑膜瘤、枕骨大孔区、桥小脑角等疑难位置的脑膜瘤切除较为困难,而在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教授手下,却并非难事。
INC国际教授枕骨大孔脑膜瘤一例
患者情况:57岁女士,以颈部疼痛、走路乏力、步态紊乱发病
术前MRI影像:右侧较大的前外侧占位,并且体积已经发展到大了,下脑干在枕骨大孔处被较大限度地压缩,肿瘤占据了90%以上的可用空间。
诊断:枕骨大孔区脑膜瘤
手术过程:采取了左侧卧位,让患者置于左侧侧位,头部弯曲并旋转到右侧。手术术中应用躯体感觉和听觉诱发电位的连续监测。侧枕下开颅术延伸至远侧乙状窦和C1半椎板切除术,枕骨大孔的背外侧边缘逐渐被钻开,并对脑干和脊髓进行了精心护理。
术中及肿瘤切除后的硬膜内部位
手术切口及手术时病人的位置
手术医生: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委员会主席德国Helmut Baterlanffy(巴特朗菲)教授
术后MRI影像:术后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矢状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了枕骨大孔内侧缘的切除和全部肿瘤的切除。
术后状态:术后患者没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在术后二天开始肢体活动,抱怨轻微的颈部疼痛,并很快好转、消失。 没有相关手术并发症,特别是没有脑脊液漏出或脊柱不稳定。 术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分别显示了部分骨切除和肿瘤全切,术后伤口美观。患者肿瘤全切,未行放化疗等,术后12年未见复发,生活如常,对效果很满意。
INC科普贴士:
脑膜瘤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多见于中年发病,女多于男。脑膜瘤发病缓慢,多数为良性,恶性少见。脑膜瘤一般都有较丰富的血供。脑膜瘤的好发部位是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有关,多分布于矢状窦旁、鞍结节、筛板海绵窦、桥小脑角、小脑幕等。约50%颅内脑膜瘤位于矢状窦旁,并且大部分位于矢状窦的前2/3。少数为多发脑膜瘤。发生在颅前窝底和颅中窝底属于不同部位的脑膜瘤,常起自嗅沟、蝶骨平板、鞍结节或鞍隔。
脑膜瘤治疗难点在于难以切除干净,较易复发,其中尤以岩斜脑膜瘤、镰旁脑膜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较为困难,其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要求高,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占据要冲,显露困难且毗邻脑干,可累及几乎全部颅神经,还与脑底池中重要的血管及穿支的关系密切。
得了脑膜瘤,成功且大水平地顺利手术切除能使患者得到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预后。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切除可获得预期的临床疗效——即根据脑膜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重要结果的关系以及颅底重建的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遵循病变暴露较大化和脑组织牵拉较小化的颅底外科原则,在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包括术中神经导航、术中MRI系统、术中CT等)辅助下,应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具有切除率高、神经功能保全率高、大水平地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从而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进程。
选择能够进行手术全切的主刀医生对于手术成功率的保障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案例的主刀医生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对于颅底、脑干等“手术禁区”内肿瘤较为擅长,且有很多成功的高难度手术案例和丰富经验。除了德国巴特朗菲教授,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还有10多位众多国际神经外科不同细分领域的人物之一,擅长这种复杂位置脑膜瘤治疗的还有当今的国际神经外科学院院长美国William T. Couldwell教授、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等。
INC脑膜瘤手术教授
擅长领域:擅长脑膜瘤等脑部、颅底、神经肿瘤、垂体肿瘤、颅咽管瘤、癫痫和脑血管神经外科等的外科治疗。拥有海量的脑膜瘤成功手术切除及良好预后病例,对于岩斜区、后颅窝等复杂高难度位置脑膜瘤较为擅长。
擅长领域:擅长神经内镜鼻内入路的颅底肿瘤切除,针对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等复杂脑肿瘤等采取神经内镜下颅内高难度位置的微创手术。其内镜手术“筷子”操作方式不止提高了肿瘤的切除率,更是使肿瘤患者有了更好的预后效果。
擅长领域: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处的病变等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种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以高超的技术手法和顺利前提下高切除率
国内患者若需寻求国际上尤为擅长复杂位置脑膜瘤手术的国际教授治疗,可联系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这些国际教授远程咨询及出国手术,拨打电话400-029-0925或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均可咨询详情。
- 文章标题:位置“刁钻”的脑膜瘤怎样才能“全切”? | 枕骨大孔脑膜瘤全切过程记录
- 更新时间:2020-02-20 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