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旁脑膜瘤是常见于脑纵裂的脑膜瘤,起源于脑瘤,在全部脑膜瘤中发病率三,约占死亡率的11%–14%,仅次于脑凸脑膜瘤和矢状旁脑膜瘤(术语“矢状旁脑膜瘤”适用于涉及矢状窦以及相邻的凸硬脑膜的肿瘤,可能仅累及矢状窦的侧壁,或者肿瘤可能生长到部分或完全阻塞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通常位置深在,因此无法充分暴露手术区域,为手术增加了难度。那么,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难度大吗?
脑膜瘤的发病地区分布
本文收录了从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共126例接受了显微手术沿纵裂切除矢状旁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患者数据,分析了治疗结果和术后并发症,为其他脑膜瘤患者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
共计126例患者,男性46例,女性80例;年龄范围为31至83岁,平均年龄为50.1岁。病程持续10天至6年,平均1.8年。
症状和生命体征
在126例中,较初症状为头痛的71例,较初症状为癫痫发作的17例,较初症状为对侧肢体的肌肉力量降低的25例,较初症状为感觉异常的13例。体格检查发现,视觉功能障碍29例,锥体束征阳性17例,共济失调阳性8例。
手术方法
对于21例MRI显示有明显的肿瘤周围水肿的患者,给予20 mg地塞米松和250 mL 20%甘露醇,并在手术前3天每天进行Q12h-Q8h给药。
全部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气管插管。42例肿瘤位于脑镰前三分之一处的病例采取水平位置,其头部比机体水平线略高15°。55例肿瘤位于脑镰的中部或前中部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采取头部抬起、颈部前屈,使头部和颈部与水平面成26°–40°的角度;17例肿瘤位于脑镰后三分之一处的患者处于俯卧位。71例I型病例的头部相对于肿瘤的另一侧稍微倾斜5°–10°,从而使手术区域处于较高位置,从而有利于静脉回流。34例II型病例的头部向肿瘤的另一侧倾斜10°–20°。21例III型病例的头部偏向肿瘤较小的一侧,首先在肿瘤较大的一侧进行手术。可以根据手术期间肿瘤的具体位置进行调整。
为避免损坏桥接静脉和脑功能区域,我们的具体操作如下:1)肿瘤位于脑部前或中三分之一的患者,经纵向裂隙进入时应避开中央沟静脉;2)肿瘤的基底部分沿大脑镰剥离以阻止血液供应;对于那些肿瘤较大的患者,首先在包膜内切除肿瘤,然后在肿瘤体积缩小后切除其周围。3)将一块海绵放在分离表面上,以防止周围的大脑皮层受到伤害并保护下方的腓总动脉。126例手术失血量从190 mL到905 mL不等,平均385 mL。
手术结果
肿瘤切除的程度符合Simpson标准:G1(已完全切除)13例;未切除的病例为1例。G2(全切除)105例;G3(肉眼全切)4例(肿瘤紧密附着于中央沟静脉,不完全分离);G4(大体切除或部分切除)4例(多发肿瘤,额叶较小部分在一阶段未接受治疗);没有G5病例。
术后并发症
18例患者术后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减退,经治疗后消失。尽管在术后为常规预防癫痫发作为患者使用了丙戊酸钠,但仍有12例患者癫痫发作,当然,在用药后均有所缓解。5例发生术后继发性肿瘤腔血肿,可通过清除血肿来解决。术后2天有4例患者发展为急性胰腺炎,可通过保守疗法予以解决。
总结
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切除对于术者的手术入路设计、手术技巧、对于供血动脉的保留、矢状窦的保护、中央沟静脉的保护要求较高,手术切除更多肿瘤固然是好事,但是患者的生活品质更为重要,大脑镰旁、矢状窦、岩斜区等疑难位置的脑膜瘤的切除手术要求术者经验丰富且技巧高超,因为术中稍有不慎都会造成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甚至令患者术后情况大不如前,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信心造成沉重打击。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的专家成员、巴特朗菲教授较为擅长脑膜瘤的切除手术。教授主刀的手术都以顺利和高切除率著称,很多患者术后二天即可转出ICU回到普通病房,术后病情有所缓解且未出现并发症,较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国内患者如希望获得更佳预后,可拨打400-029-0925咨询INC国际专家远程咨询,获取其咨询意见和专属治疗方案。
【视频故事】全切、不瘫痪、不复发:复杂位置较大脑膜瘤赴德手术记录
参考文献:Doi:10.2147 / OTT.S162274
- 文章标题: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难度大吗?
- 更新时间:2021-03-24 16: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