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早期首先表现为内膜-中膜增厚,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脱落、附壁血栓形成及继发血管狭窄等,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同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60岁、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等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1.脑部缺血症状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言语障碍等。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因颈动脉狭窄或者一过性的微小栓子,引发突发的意识丧失。
3.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进一步进展后,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脑血栓,出现偏瘫、失语、意识不清,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4.无症状性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1.多普勒超声
目前首选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及随访。不仅可以显示斑块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还能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并可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正常IMT应小于1.0mm,IMT在1.0~1.2mm间为内膜增厚,大于1.2mm为斑块形成。超声下根据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①低回声脂质性软斑;②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扁平斑块;③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④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另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开放等,经常与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术后评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对颈动脉狭窄的判断准确性高于多普勒超声,但对斑块的形态学显示欠佳,目前广泛应用于狭窄的诊断,可作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4.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和结构,并重建颅内动脉影像,对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判断敏感性高,但价格相对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假牙、起搏器或金属假体等)者禁行此检查。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详细评价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侧支形成情况,但因属有创操作、价格昂贵、风险较高,临床上很少单纯用于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戒烟、戒酒、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1.通过软化血管类的药物可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2.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人等他汀类降脂药可稳定斑块、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根据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1.颈动脉内膜剥脱
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要求患者无较严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统疾病。
2.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手术,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适合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
颈动脉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有时也会出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或者是其它的疾病。
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合理饮食,限制盐、脂肪摄入量;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链接/Links: 北京天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脑胶质瘤 | 脑海绵状血管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