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脑胶质瘤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在细胞形态、生物学行为、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准确的分类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多种类型:
点击阅读INC巴特朗菲教授脑胶质瘤相关病例及研究:“难缠”的胶质瘤到底该怎么治?
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一)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
特征与分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属于低级别胶质瘤(WHO II级)。其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生长,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在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呈星芒状,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较均匀。
这种肿瘤生长相对缓慢,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恶变。例如,一些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患者可能在数年的病程中逐渐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如原本较轻的头痛变得频繁、癫痫发作频率增加等,这可能是肿瘤进展的表现。
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可发生于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以额叶、颞叶较为常见。当肿瘤位于额叶时,可能会引起患者人格改变、认知功能下降、癫痫发作等症状。在颞叶发病时,患者常出现癫痫发作、语言障碍(如果累及语言相关脑区)等症状。
(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特征与分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WHO III级肿瘤。其细胞异型性明显高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核分裂象增多,细胞密度增加,并且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浸润性。肿瘤细胞的胞质和细胞核形态更加不规则,可见多核细胞。
这种肿瘤的生长速度加快,对周围脑组织的破坏也更为严重。它不仅通过直接浸润周围组织来扩展,还可能侵犯血管,导致局部血脑屏障破坏,引发脑水肿等病理变化。
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类似,也常发生于大脑半球,但由于其恶性程度更高,发病后症状进展更快。患者可能迅速出现严重的头痛、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同时癫痫发作也更为频繁且难以控制。
(三)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特征与分级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极高的类型,为WHO IV级肿瘤。其细胞形态极度不规则,具有高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活跃,细胞坏死和微血管增生现象明显。肿瘤细胞可广泛浸润周围脑组织,形成卫星病灶,并可沿白质纤维束向远处扩散,如胼胝体等结构。
肿瘤内部的微血管结构异常,血管壁薄且通透性高,这使得肿瘤组织容易发生出血和坏死。在影像学上,常可看到肿瘤内部的不均匀强化区域,反映了肿瘤内部的坏死和新生血管情况。
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可发生于大脑的任何部位,以额叶、颞叶较为多见。发病后患者通常会迅速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同时,由于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广泛破坏,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且恶性程度高,患者的生存期较短,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也仅为12 - 15个月左右。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一)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特征与分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为WHO II级肿瘤。在显微镜下,其细胞特征较为典型,细胞呈圆形,核居中,胞质透亮,整个细胞看起来像“煎蛋样”外观。肿瘤细胞排列相对紧密,形成蜂窝状结构。这种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对周围脑组织有一定的浸润性,但与星形细胞瘤相比,其浸润范围相对较局限。
少突胶质细胞瘤对化疗相对敏感,特别是对甲基苄肼 - 洛莫司汀 - 长春新碱(PCV)方案反应较好,这是其在治疗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尤其是额叶。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头痛等症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在早期症状可能较轻微,癫痫发作可能是早期症状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后才被诊断出患有少突胶质细胞瘤。
(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特征与分级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WHO III级肿瘤。其细胞形态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但细胞异型性增加,核分裂象增多,细胞密度增大,肿瘤的浸润性也更强。它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侵犯周围脑组织,还可能通过脑脊液途径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如脊髓等。
虽然其恶性程度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但仍比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要好一些。
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主要发生于大脑半球,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发病部位相似。患者的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加重、肢体无力等,且症状进展速度比少突胶质细胞瘤快。
三、室管膜瘤(Ependymoma)
(一)特征与分级
细胞特征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系统的室管膜细胞。肿瘤细胞呈立方或柱状,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或真菊形团结构,这是室管膜瘤在显微镜下的典型特征。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增殖活性等因素,室管膜瘤分为WHO I - III级。
WHO I级室管膜瘤细胞分化较好,生长缓慢,如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多发生于脊髓圆锥 - 马尾区,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而WHO III级室管膜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具有较强的侵袭性。
生长特点
室管膜瘤主要生长在脑室系统内,由于脑室空间有限,肿瘤生长容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这是室管膜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此外,室管膜瘤也可发生于脑实质内,与脑室壁有一定的联系。
(二)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脑室系统内发病
当室管膜瘤发生于侧脑室时,可引起一侧脑室的扩大,压迫周围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如果肿瘤位于第三脑室,由于其位置靠近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患者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如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患者)等,同时也会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症状。
在第四脑室发病的室管膜瘤,常导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往往更为明显,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眩晕等,并且由于肿瘤压迫脑干,还可能出现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脑实质内发病
脑实质内的室管膜瘤相对较少见,其症状与肿瘤所在的脑区相关。例如,在额叶脑实质内的室管膜瘤可能导致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等,在颞叶则可能引起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等。
四、混合性胶质瘤(Mixed Glioma)
(一)特征
细胞组成
混合性胶质瘤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胶质细胞成分,常见的是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混合。这种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兼具两种细胞类型的特点。例如,在显微镜下可以同时看到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瘤特征的“煎蛋样”细胞和具有星形细胞瘤特征的星芒状细胞。
其分级和预后取决于肿瘤中占主导地位的细胞成分及其恶性程度。如果肿瘤中星形细胞瘤成分较多且具有较高的异型性,那么肿瘤的恶性程度可能较高;反之,如果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占主导且分化较好,肿瘤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好。
(二)常见发病部位与症状
发病部位
混合性胶质瘤的发病部位与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多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为主。
症状
患者的症状也与肿瘤的位置和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有关,如癫痫发作、头痛、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由于其细胞成分的复杂性,症状的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治疗也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细胞成分的特点。
脑胶质瘤的类型繁多且复杂,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在发病率、恶性程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并密切关注新兴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指南。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关案例阅读:
儿童胶质瘤案例:为母则刚,携7岁胶质瘤孩子赴德成功手术,这位母亲的经验是什么?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包括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肢体无力/麻木、走路不稳、癫痫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症状,如肥胖(一段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手脚变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发育迟缓或身高增长迅速、尿崩、儿童性早熟等,当出现这些症状的一种或多种,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排查脑肿瘤。
辰辰在一场小小的交通事故后总是抱怨头晕,为明确有没有大脑损伤,担心后遗症,辰辰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结果竟然查出“小脑占位”,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还好及时发现了脑瘤,趁着孩子还没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辰辰妈妈决心趁早治疗。试想,如果当初没把孩子头晕的情况放在心上,孩子的症状会继续加重,到较后很可能恶化危及生命……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本文“脑胶质瘤有多少种?是哪些?”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胶质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脑胶质瘤有多少种?是哪些?
- 更新时间:2025-03-13 17: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