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住院前检查什么?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咽管的残余组织,通常位于鞍上区域,可压迫邻近的视觉通路、垂体和下丘脑等结构。因此颅咽管瘤患者住院前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全面的检查,以便医生准确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手术风险等。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诊断颅咽管瘤,还能评估肿瘤对周围结构的影响,预测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在检查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安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过度医疗。通过严谨的检查流程,可以确保颅咽管瘤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扫描
平扫:能初步显示颅咽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关系。多数颅咽管瘤表现为鞍区或鞍上区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可见钙化,钙化形态多样,可为蛋壳样、斑点状或团块状,对颅咽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增强扫描: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血供情况,囊性部分通常无强化,实性部分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能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范围。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常规序列:T1加权像上,肿瘤可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取决于肿瘤内的成分,如蛋白含量、出血等;T2加权像上多为高信号。通过不同序列的成像,能更详细地观察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如是否侵犯下丘脑、垂体柄、视神经等,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了解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或被肿瘤包绕,对于评估手术中血管损伤的风险至关重要。
脑血管造影(DSA):在一些复杂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DSA检查。它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明确肿瘤与脑血管之间的详细解剖关系,对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来源以及制定手术策略,尤其是在处理与血管关系密切的肿瘤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分泌功能检查
垂体激素检查
生长激素(GH):颅咽管瘤可能影响垂体功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异常。通过检测血清GH水平,结合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过多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评估尤为重要。
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患者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等,需要在术前进行评估和纠正。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若ACTH和皮质醇水平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亢进,术前需进行相应的激素补充或调整治疗,以降低手术风险。
促性腺激素(FSH、LH)、性激素(睾酮、雌二醇等):对于青春期前后的患者,检测这些激素有助于了解性腺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判断肿瘤是否对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产生了干扰,对于患者的生殖功能评估和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其他内分泌相关检查
血糖、血脂:部分颅咽管瘤患者可能出现糖脂代谢紊乱,检测血糖、血脂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代谢状态,为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由于肿瘤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术前监测电解质水平可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纠正,防止术中或术后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并发症。
神经系统检查
视力、视野检查:颅咽管瘤常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导致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视野计检查视野范围,可准确评估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为术后视力恢复的评估提供基础。
眼底检查: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乳头等结构,判断是否存在视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等病变,这些体征对于评估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反射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判断肿瘤是否对其他脑功能区域产生了影响,有助于定位肿瘤和评估手术风险。
其他常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止血和凝血状态,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肝肾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为手术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传染病筛查则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或心律失常等问题,因为手术和麻醉对心脏功能有一定要求,若存在心脏问题,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以确保手术安全。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疑似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针对性的检查,如肺部CT检查排除肺部疾病,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情况等。
相关案例阅读:
颅咽管瘤手术未全切会如何?反复复发、反复手术及放疗,何时了?
早在2005年,小杰因癫痫发作就医而后被确诊为“颅咽管瘤”,这一年小杰进行了一开始国内手术,但术后右眼失明了,只能对光做出反应,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但一年半后又复发了,后二次手术但两年后又发作,这一次进行了伽马刀治疗,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MRI检查,直到2017年。由于之前的治疗,小杰的身高发育受到影响,10岁时才有1.2米高,后医生决定使用生长激素帮助成长。可怕的是,病魔再一次袭来,肿瘤再一次明显增大,遂进行三次手术,但不久后在2019年复查MRI时,颅咽管瘤还是又局部复发了。
颅咽管瘤应该可以治愈,但是目前疗效甚差,这是一种令神经外科医生感到沮丧的神经系统良性肿瘤。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6%~9%,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4%,人群年发生率为1.3/100万。颅咽管瘤不但不是少见疾病,而且是一种儿童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胚胎残存组织,组织学呈良性表现。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手术治疗具挑战性,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内照射治疗、化疗等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被不少国家、地区的医院作为治疗颅咽管瘤的常规方法,然而仍避免不了颅咽管瘤的高复发率、生存质量的低下及无瘤长期生存率低,使颅咽管瘤成为被冠以恶性结果的良性肿瘤。
小杰的脑瘤复发噩梦如何终结?颅咽管瘤到底能不能全切?小杰还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吗?带着种种疑问,小杰的父母决定远程咨询国际上的颅底肿瘤手术教授——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的德国专家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这位被人尊称为“巴教授”的专家表示采用术中核磁共振成像,肿瘤可以达到接近全切的全切,手术的目的是去除该区域全部可见的肿瘤部分,术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风险,但这可控制在2-3%范围内。术后可辅助质子治疗控制复发,精确的内分泌管理也是必要的。手术怕了的小杰父母,如此振奋人心的回复让一家人下定了决心找巴教授主刀手术……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本文"颅咽管瘤住院前检查什么?"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颅咽管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颅咽管瘤住院前检查什么?
- 更新时间:2025-02-01 16: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