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是重要呼吸、循环中枢所在区域,神经结构密集。延髓有9至12颅神经出入脑干及多个神经核,具有调节和控制肌体的心跳、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常被看作是机体的生命中枢(图1)。因此任何手术操作引起延髓的轻微改变或损伤可能导致明显或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伴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并且差异很大,包括不同程度的核间眼肌麻痹、加重的偏瘫、面部或外展神经麻痹、凝视麻痹、面部、躯干和四肢麻木、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步态共济失调等
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手术吗?
由于延髓不同的位置及重要的功能,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进步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系统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其手术成为可能。但是对于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应更加谨慎,因为与脑干其他部位相比,危及生命的呼吸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累及延髓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对主刀医生、手术器械、手术支持设备要求较高。
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全切案例
下文展示了一则延髓外侧部的海绵状血管瘤案例。主刀医生是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教授、国际颅底肿瘤手术教授、德国INI国际神经学研究所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教授选择了半坐位乙状窦后髁上入路经橄榄区手术治疗,病变被完全切除。术后随访3年,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没有复发。
68岁女性,一开始延髓出血发生在手术前5年,二次出血发生在手术前5个月。反复出血加重了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右面部感觉迟钝、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轻度右侧偏瘫、右侧游离半感觉障碍和明显的步态共济失调。改良Rankin评分3分(中度残疾)。
图2:术前MRI显示左侧延髓外侧有一个16毫米圆形病变,提示出血性海绵状瘤,病灶的大小比一开始出血后大。
1.体位和术前准备
行乙状窦后髁上入路、脑干安,全区橄榄区入路,手术体位,半坐位,头稍屈,左侧耳后切口C形,并进行术中MEP、SEP和舌下肌电图(hypoglossal EMG)监测。
术中全切病变后,可见毫米级的切口大小,病变周围的颅神经和血管正常完好,没有任何损伤,随后进行关颅,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立即拔管,病人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术后核磁可以确认完全切除病变和减少肿块的效果。术后随访3年,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或复发。改良Rankin评分由术前的3分(中度残疾,需部分帮助,但能独自行走)提高到0分(完全无症状)。
图10:术后一年复查MR,未见复发,脑组织正常。
研究表明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好转,患者的术前临床症状并非与患者术后预后相关。一旦确定手术治疗,何时手术成为另一关键问题。除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需行急诊手术情况,巴特朗菲教授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建议在出血事件发生后等待4到6周来稳定患者的病情,并等待血肿变得有组织性,以达到较少活跃的胶质增生。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较高(21.8%)。手术前,建议用类固醇治疗一到两周,以消除水肿,并利用血肿腔的形成。一般来说,较早不宜在出血后1周内行手术,较迟则不宜超过3个月。
选择该时期手术的原因在于:首先,患者临床状况稳定,对手术耐受性较好,且有利于手术疗效的评估;其次,血肿在此期间逐渐液化,术前MRI检查利于确定肿瘤实质,有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及术中肿瘤全切除;而且,液化的血肿利于术中减压,有更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且利于判断手术界面。而过早手术,由于病变周围水肿的存在且病变界面不清,容易造成脑干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过晚手术,患者可能在此期间发生再出血,而且由于血肿的机化、钙化,病变周围胶质瘢痕增生,病变组织质硬且与邻近脑干组织紧密粘连,造成手术切除困难。所以选择技术高超的主刀医生及时手术,能够争取更好的预后结果。
- 文章标题: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手术吗?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全切案例
- 更新时间:2022-06-13 17: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