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脑干中脑
顶盖还是背盖
当顶盖撞脸被盖
当中脑变成桥脑
地板?天花板?
迷糊分不清楚?
“医生,中脑顶盖和被盖有什么区别啊?手术风险有差别吗?”
首先我们来首先我们来看看定义,顶盖和被盖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顶盖=四叠体,被盖顾名思义就是脑干背侧结构。是不是还是理解不到,觉得有些空泛,我们就来深入挖掘一下……
中脑是什么?
中脑位于脑干上端,介于脑桥和间脑之间,是脑的六个部分中较小和较少分化的部分,仍保持胚胎期神经管原始形态,只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中脑斜行通过小脑幕切迹,与脑桥、小脑和间脑相连,其两侧紧邻海马回。人的中脑长约15~20mm。在外形上,其上下端的界限,在背侧面的范围是下起滑车神经出脑处,上达松果体根,即由四叠体所构成;腹侧面下界为脑桥上缘,上界为视束,主要由大脑脚组成。中脑内有中脑水管(或称大脑导水管)连通四脑室与三脑室。
中脑解剖结构
➤中脑连接脑桥和小脑与前脑,可分为腹侧部分、被盖和背侧部分、顶盖或四叠体。
➤腹侧中脑由大脑脚组成,其中包含锥体束和皮质束。锥体束控制四肢、躯干和颅神经的运动。它们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球束。它们分别连接大脑皮层与脊髓和非动眼神经。皮质桥脑束连接大脑皮层到桥脑核,然后到对侧小脑,以协调运动功能。
➤背侧被盖构成脑干的主体,位于脑导水管的腹侧,包含动眼神经(III)和滑车神经(IV)的核,白质束和灰质,包括黑质和红核。黑质在运动控制和奖赏路径中起作用。红核是锥体外系中段系统的一部分,在运动协调中起作用。
➤白质束贯穿整个脑干,包括内侧纵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中央被盖束、脊髓丘脑束和红橄榄束。内侧纵束是动眼神经的主要中枢连接,与注视相协调。内侧丘系具有本体感觉、振动和触觉压力感。外侧丘系将听觉信息传送到听觉皮层。中央被盖束包含上行纤维,将吻侧孤核连接到丘脑和皮层味觉区。脊髓丘脑束携带触觉、疼痛和温度信息。红橄榄束由小细胞红核投射到下橄榄核的下行纤维组成。
➤顶盖是相对被盖而言,位于脑导水管背侧,后表面有两对隆起:上丘和下丘。上丘在初级视觉加工和眼球运动控制中起作用。下丘具有听觉加工功能,将脑干核团的输入信号投射到丘脑内侧膝状体核,而丘脑内侧膝状体核又将听觉信息传递到初级听觉皮层。
➤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穿支供应中脑。
图1 ventral midbrain中脑腹侧、cerebral peduncle大脑脚、tegmentum被盖、substantia nigra黑质、red nucleus红核、CN3动眼神经核、tectum顶盖、periaqueductal grey灰质、cerebral aqueduct大脑导水管、superior colliculus上丘脑
在中脑,被盖构成了地板而顶盖则是屋顶或者说天花板。
以下引用一些图便于理解顶盖和被盖之分:
中脑—Midbrain、顶盖—tectum、被盖—tegmentum
看过了矢状位的,我们来看看横断面在不同平面里顶盖和被盖部的区分。
中脑层面: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的结构为被盖,背侧为顶盖(四叠体)。中脑的大脑脚被黑质分为腹侧的大脑脚底和背侧的被盖。
脑桥层面:脑桥内部中以斜方体为界,腹侧的部分称为脑桥基底部,背侧称为脑桥被盖部。
延髓层面:在延髓的橄榄中部切面上,可根据迷走神经根和舌下神经跟将该平面分为内侧部、外侧部、后部三部分,外侧部和后部合称为被盖部。
顶盖——听觉和视觉处理
顶盖(拉丁语为顶)是中脑的背面。它参与对视觉或听觉刺激的某些反射。网状脊髓束对机敏性有一些控制,它从顶盖接受输入,并从顶盖向后和向尾行进。
四足体是在顶盖表面上成对的四个丘,称为下丘,分为两对-上对和下对。上丘下丘处理一些视觉信息,有助于消除视神经的几根纤维(一些纤维保留在同侧),并伴有眼球跳动。颈椎束将下丘上丘连接到颈部的颈神经,并协调头部和眼睛的运动。每个上丘都将信息发送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相应的外侧膝状核。
下方的下丘-位于滑车神经上方-处理某些听觉信息。每个下丘将信息发送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相应的膝膝状体核。
非哺乳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和两栖动物)中上丘的同源结构称为视顶盖;在这些动物中,光学顶盖整合了来自眼睛和某些听觉反射的感觉信息。
顶盖是层状结构,有许多层,因物种而异。表面层与感觉有关,接收来自眼睛和其他感觉系统的输入。
深层皮层与运动有关,能够激活眼球运动和其他反应。还有中间层,具有多感觉细胞和运动特性。
被盖——运动协调,疼痛处理、警觉
中脑被盖瘤是中脑腹侧至大脑导水管的一部分,其大小比顶盖大得多。它通过上小脑脚与小脑连通,小脑脚从尾端内侧进入腹侧。小脑脚在下丘的地方很独特,它们在那里进行讨论,但消散的程度更大。在这些花序梗之间,在腹侧,是正沟纹核,其参与记忆巩固。
被盖肿瘤的大部分包含一个复杂的神经元突触网络,主要参与体内稳态和反射动作。它包括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大脑其他部位之间的许多不同的神经束穿过大脑。内侧丘系–一条狭窄的纤维带–在相对恒定的轴向位置穿过;在下丘的水平处,它在腹侧的外侧边缘附近,并在杆状结构上保持类似的位置(由于被盖肿瘤朝着嘴状端变宽,该位置可能出现在内侧)。脊髓丘脑束带-另一个带状纤维区域-位于被盖瘤的外侧边缘;在下丘的水平处,它直接位于内侧丘系的背面,但由于被盖瘤的延髓性变宽,因此在上丘的水平处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一对的圆形红色区域-红色核(在运动协调中起作用)-位于中脑的鸟嘴部分,在上丘的水平上,位于中间。胭脂神经束从红核中出来,并向尾部下降,主要朝向脊柱的颈椎部分,以执行红核的决定。腹侧红色核之间的区域(称为腹被盖区)是大脑中较大的多巴胺产生区域,并大量参与神经奖励系统。腹盖区与前脑的某些部分(乳头体(来自端脑)和下丘脑(中脑))接触。
被盖是几个颅神经(CN)核的位置。CN III和IV核位于中脑被盖部分。CN V~VIII的细胞核位于脑桥水平的被盖上。CN IX、X和XII的核位于髓质核内。
中脑顶盖部胶质瘤该如何应对?
中脑顶盖部胶质瘤虽然在解剖病理上属良性脑干胶质瘤,但是肿瘤起源于顶盖区,外生和内生性生长可挤压、闭塞中脑导水管及其开口处,较易导致脑积水,曾被称为“体内能导致病人死亡的较小肿瘤”,因而需进行合适的神经外科治疗。由于解剖的不同性,中脑顶盖部胶质瘤直径较小,因肿瘤压迫或浸润产生的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较少见,临床症状以脑积水、颅高压为主,脑积水出现早且严重。
中脑顶盖部胶质瘤应采取的显微外科治疗
治疗肿瘤所致的脑积水是减轻病人症状、好转神经功能障碍的关键,因而中脑顶盖部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均为针对脑积水的处理,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但由于感染、分流失败、肿瘤播散转移等并发症已较少采用。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是处理这类脑积水较常用的方法,其顺利、高效,优于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在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以前,脑干肿瘤围手术期的病死率高,因而对这种生长缓慢的胶质瘤,较多学者不主张手术治疗,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肿瘤有增大趋势。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入路、神经麻醉、术后ICU监护的发展,脑干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取得较大进展,是对于良性和低级别肿瘤,能达到治愈,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在顺利的神经麻醉前提下,开展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脑干肿瘤病人的肿瘤全切率及预后好转率均明显提高,故对于中脑顶盖部胶质瘤,也采取的显微外科治疗,同时行三脑室后部直视下造瘘术,不仅切除肿瘤,也可缓解脑积水和颅高压症状,使病人得到治愈。
中脑顶盖部胶质瘤是脑干胶质瘤中预后较好的肿瘤,但有文献报道15%~25%中脑顶盖部胶质瘤可进行性发展,且会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期内,应定期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以明确肿瘤有没有复发。
INC中脑顶盖胶质瘤案例一则
总结:无论是顶盖和被盖,一旦出现胶质瘤等占位性病变,应治疗,对于生存期不要盲目悲观,而是要治疗,找到正确科学的治疗策略。手术是胶质瘤治疗的一线手段,也是决定胶质瘤预后不同的较重要因素及后续放化疗效果的基础,规范及时的一次手术治疗是关键。临床经验分析表明,脑肿瘤手术切除的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目前手术原则仍是在顺利的前提下较大范围地切除肿瘤,应寻求适合的较佳手术入路,保障一次手术全切。术后为保障治疗效果,控制肿瘤生长,部分脑肿瘤患者可选择辅助放化疗。为明确肿瘤的治疗效果,需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 文章标题:中脑顶盖VS被盖,分不清?一文带你这样区分
- 更新时间:2022-05-17 18: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