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女士因颈部疼痛、走路乏力、步态紊乱去医院检查出颅颈交界区脑膜瘤,术前大孔区术前MRI,右侧较大的前外侧占位,并且体积已经发展到大了,下脑干在枕骨大孔处被较大限度地压缩,肿瘤占据了90%以上的可用空间。
图片图示:A、B、C、D术前大孔区术前MRI,右侧较大的前外侧占位,并且体积已经发展到大了,下脑干在枕骨大孔处被较大限度地压缩,肿瘤占据了90%以上的可用空间。(E)手术中的皮肤切口和(F)病人的定位。
巴特朗菲教授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形态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旁正中枕下开颅肿瘤全切手术。采取了左侧卧位,让患者置于左侧侧位,头部弯曲并旋转到右侧。手术术中应用躯体感觉和听觉诱发电位的持续监测。旁正中枕下开颅术延伸至远侧乙状窦和C1半椎板切除术,枕骨大孔的背外侧边缘逐渐被钻开,并对脑干和脊髓进行了精心护理。
术后患者没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在术后二天开始肢体活动,轻微的颈部疼痛,并很快好转、消失。没有相关手术并发症,特别是没有脑脊液漏出或脊柱不稳定。术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分别显示了部分骨切除和肿瘤全切,术后伤口美观。患者肿瘤全切,未行放化疗等,术后12年未见复发,生活如常,对效果很满意。
图示:A、B术后CT和MR,显示肿瘤及其被肿瘤侵犯的骨质都切除,肿瘤全切,Simpson一级切除;C手术后伤口美观
巴教授总结颅颈交界区脑膜瘤如何顺利全切
手术注意事项
考虑到颅颈交界区的复杂解剖结构,较初的颅外入路和开颅术后硬脑膜的不同暴露、髁状突部分切除术、颈静脉窦钻取术和C1半椎板切除术,都是耗时的手术步骤,可能并不总是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巴特朗菲教授不提倡严格的标准入路治疗后外侧颅颈交界区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教授提倡以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方式设计和进行手术,同时注意较小侵入性的原则。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颅底手术的较小侵入性意味着获得较大限度的显微外科暴露(根据潜在病变的需要)和尽可能少的外科创伤。
术前准备
手术的目的可能会因要治疗的病变而有所不同。脑膜瘤完全切除肿瘤可能是外科手术的一个实际目标,但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全切可能很难,稍有不慎可能出现并发症。因此,外科医生需评估发病的具体风险,以便更好地确定预后,从而确定手术的目标。在几乎全部的硬脑膜内病变中,手术的二个重要目标应该是保留寰枕关节的功能。
显然,术前能获得的信息越多,手术入路的设计就越好。因此,除了三平面MRI外,血管造影术也可以帮助评估血管病变,辅以CT血管造影术进行三维重建,以及薄层CT扫描有无三维重建。因此,术前规划应基于高质量的术前影像、对局部解剖结构和变异的了解以及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这个计划是整个手术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精心策划;它应始终以个性化治疗方案进行。有了这样的策略和正确的病人选择,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结果和发病率可以保持到较低。
麻醉、监护、神经导航和内镜检查
手术类型及目的、术中麻醉及病人监护等在术前与麻醉师讨论,包括静脉压的问题,一般应尽量保持低。毫无疑问,在颅外解剖和开颅手术中,外科医生和麻醉师的良好合作是避免静脉充血和大量静脉出血的重要前提。在几乎全部涉及神经组织的手术中,都要进行长束电生理监测electrophysiologicallong-tractmonitoring(体感、听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许多情况下,颅神经肌电图(EMG)显示很有帮助。大多数外周神经电较和头皮电较可以放置在手术室外,然后开始定位病人。神经导航和内镜可用于术中指导和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两者都不是强制性的,但都是有用的工具。
病人体位设计
一般来说,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如卵圆孔开放,应在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中排除,我们更喜欢坐的姿势。当采用坐姿时,需进行持续的心脏超声监测,以检测可能的空气栓塞。近年来,我们经常使用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它比心前区多普勒监测更为敏感,可以检测心房内少量的气泡。如果认为坐姿不合适,则侧向park-bench体位(侧俯卧位)较为合适。在这两种情况下,患者的头部在三个不同的平面上转动和定向:(1)前屈以延伸背部解剖结构并暴露枕髁的后部,(2)头部同侧旋转以避免患者肩部的阻碍,(3)头部轻微的对侧倾斜以更好地显露枕下外侧区。病人的头部总是固定在一个Mayfield支架上,这样就不会干扰手术视野。
- 文章标题:颅颈交界区脑膜瘤如何顺利全切?
- 更新时间:2022-06-03 19: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