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神经外科-国内中文
胶质瘤
联系INC
寻求咨询意见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为您呈现

神经外科前沿资讯

INC > 神外资讯 > 脑肿瘤科普

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

栏目:脑肿瘤科普|发布时间:2025-02-01 09:53:51|阅读: |脑血管瘤怎么治疗
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脑血管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当脑血管瘤体积较大时,其破裂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给患者生命带来巨大威胁。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

  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脑血管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当脑血管瘤体积较大时,其破裂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给患者生命带来巨大威胁。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手术治疗在较大脑血管瘤的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将详细阐述较大脑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康复等内容,旨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脑血管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的异常扩张或膨出,其形成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形态和结构,脑血管瘤主要分为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呈囊状,通过瘤颈与载瘤动脉相连;梭形动脉瘤则是血管壁呈梭形扩张;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血管壁中层形成的。

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

  较大脑血管瘤的危害

  随着脑血管瘤体积的增大,其对周围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压迫逐渐加重。一方面,压迫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另一方面,较大的瘤体在血流的冲击下,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一旦破裂,血液会迅速涌入周围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引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据统计,较大脑血管瘤破裂后的死亡率高达30%-50%,幸存者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降低破裂风险

  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脑血管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对于较大的脑血管瘤,其瘤壁在长期的血流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薄弱,随时可能破裂。通过手术,如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可以阻断血液流入瘤体,使瘤体不再承受血流压力,从而有效降低破裂风险。研究表明,经过手术治疗的较大脑血管瘤患者,其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者。

  缓解压迫症状

  手术还可以解除脑血管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例如,当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时,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手术夹闭或栓塞瘤体后,解除了对视神经的压迫,视力有望得到改善。同样,对于压迫其他神经或血管导致的症状,手术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主要手术治疗方案

  开颅手术夹闭

  1.手术原理:

  开颅手术夹闭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开颅暴露脑血管瘤,在显微镜下将特制的动脉瘤夹放置在瘤颈处,夹闭瘤颈,阻断血液流入瘤体。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处理瘤体,对于一些位置较为表浅、瘤颈清晰的较大脑血管瘤,治疗效果确切。

  2.手术步骤:

  首先,患者需要全身麻醉,然后在头部合适的位置做切口,翻开颅骨瓣,暴露大脑组织。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脑组织,找到脑血管瘤及其载瘤动脉。小心地将动脉瘤夹放置在瘤颈处,确保夹闭完全,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最后,缝合头皮,关闭创口。

  3.优缺点:

  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瘤体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夹闭效果直观可靠,对于一些复杂的脑血管瘤,如瘤颈宽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情况,开颅手术夹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需要开颅,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血管内介入栓塞

  1.手术原理: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沿着血管路径送至脑血管瘤部位,然后在瘤腔内填入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栓塞材料,使瘤体闭塞,阻止血液进入。这种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2.手术步骤:

  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鞘,将微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系统逐渐送至脑血管瘤部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监测下,将栓塞材料缓慢填入瘤腔,直至瘤体完全闭塞。最后,撤出导管和导管鞘,压迫止血。

  3.优缺点:

  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尤其适用于一些手术风险高、位置深在的较大脑血管瘤。缺点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脑血管瘤,如瘤颈宽大、形态不规则的情况,栓塞可能不完全,复发率相对较高。此外,栓塞材料可能会发生移位、脱落等情况,导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手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手术风险

  1.出血风险:

  无论是开颅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栓塞,都存在出血风险。开颅手术中可能因分离瘤体时损伤周围血管导致出血,夹闭过程中动脉瘤破裂也会引起大量出血;血管内介入栓塞时,微导管操作不当或栓塞材料选择不合适,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出血或血管穿孔。

  2.神经功能损伤风险:

  脑血管瘤周围往往有重要的神经组织,手术过程中可能因直接损伤、牵拉或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例如,损伤动眼神经可能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损伤视神经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感染风险:

  开颅手术由于需要打开颅骨,破坏了人体的天然屏障,术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发生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等,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导致患者昏迷、死亡。

  应对措施

  1.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脑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染等。

  2.术中精细操作:

  手术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要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于开颅手术,要小心分离瘤体,准确放置动脉瘤夹;对于血管内介入栓塞,要熟练操作微导管,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方法。

  3.术后密切监测与护理: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感染风险,要加强切口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出血风险,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止血措施;对于神经功能损伤,要给予积极的康复治疗。

  术后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1.神经功能康复:

  对于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理疗等手段,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作业治疗主要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言语治疗则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帮助他们恢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心理康复:

  脑血管瘤手术对患者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心理康复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同时,可以邀请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监测非常重要。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要及时调整血压,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2.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果发现伤口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促进身体恢复。

  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对于较大的脑血管瘤,手术治疗是目前降低破裂风险、缓解压迫症状的主要方法。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手术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通过术前的全面评估、术中的精细操作和术后的密切监测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对于较大脑血管瘤的治疗会更加安全、有效。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诊断。请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 文章标题:脑血管瘤较大怎么治疗最好
  • 更新时间:2025-02-01 09:50:06

真实案例

[案例] 美国巴罗BNI案例:Lawton教授为一对父女成功“清除”脑海绵状血管瘤

美国巴罗BNI案例:Lawton教授为一对父女成功“清除”脑海绵状血管瘤

2022-08-12 23:28:39
[案例] 手术报告|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胶质瘤,终于手术全切、恢复佳

手术报告|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胶质瘤,终于手术全切、恢复佳

2022-08-12 23:33:3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