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下型颅咽管瘤好切除吗?鞍下型颅咽管瘤主要位于鞍区下方,这个区域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毗邻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和内分泌器官。其上方是垂体,两侧有海绵窦,海绵窦内包含颈内动脉和多组脑神经(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等),后方是脑干等重要结构。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鞍下型颅咽管瘤的切除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手术操作空间相对狭窄,并且在切除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周围的关键结构,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一、影响切除难度的因素
(一)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 与垂体的粘连程度
鞍下型颅咽管瘤与垂体关系密切,往往会与垂体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如果粘连紧密,在切除肿瘤时,很难将肿瘤与垂体完整地分离,容易导致垂体损伤。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损伤垂体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等。
例如,当试图强行分离与垂体粘连的肿瘤时,可能会撕裂垂体组织,破坏垂体细胞,从而影响垂体激素的正常分泌。而且,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垂体损伤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对于成年患者,可能会导致性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多种问题。
2. 与海绵窦和脑神经的关系
海绵窦是颅底的一个重要结构,其中的颈内动脉为大脑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等脑神经在眼球运动、面部感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鞍下型颅咽管瘤如果向海绵窦方向生长或与之粘连,手术切除时就会面临很大风险。
手术过程中,一旦损伤颈内动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出血,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同时,损伤脑神经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损伤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三叉神经损伤会引起面部感觉异常或疼痛等。
(二)肿瘤自身特性
1. 肿瘤大小和范围
较大的鞍下型颅咽管瘤会占据更多的空间,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更严重,并且手术切除范围也更大。当肿瘤体积增大时,其边界可能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增加了手术中判断肿瘤范围的难度。
例如,一个直径较大的肿瘤可能会向上推挤垂体,向两侧压迫海绵窦,向后侵犯脑干附近区域。这种情况下,要完全切除肿瘤就需要更广泛地暴露手术视野,操作过程也更加复杂,手术时间会相应延长,患者在手术中的风险也会增加。
2. 肿瘤质地和成分
有些鞍下型颅咽管瘤质地较硬,这使得手术切除时难以使用常规的器械将其切碎或刮除。质地硬的肿瘤在分离过程中需要更大的力量,这也增加了周围组织损伤的可能性。
此外,部分肿瘤内部含有钙化成分。钙化灶的存在就像“硬石头”一样镶嵌在肿瘤内部或周边,给手术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处理钙化部分时,手术器械可能会打滑,或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磨除钙化灶,这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还容易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二、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的作用
(一)传统手术技术的局限性
1. 开颅手术的挑战
传统的开颅手术用于切除鞍下型颅咽管瘤面临诸多挑战。开颅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暴露手术视野,这会对患者的头皮、颅骨等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在进入鞍区下方的过程中,需要牵拉脑组织,这种牵拉可能会导致脑组织的损伤,引发脑水肿、脑梗死等并发症。
由于鞍下区域的手术视野相对较深,通过开颅方式进行操作时,医生很难获得理想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加了手术的盲目性,使得切除肿瘤的难度加大。
2. 显微手术技术的困难
显微手术技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的精度,但对于鞍下型颅咽管瘤来说,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在显微镜下,手术视野有限,对于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判断可能不够准确。
例如,当肿瘤位于海绵窦附近时,显微镜下可能无法清晰地看到肿瘤与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精确边界,在进行切除操作时容易误伤这些重要结构。
(二)现代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的优势
1. 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
神经内镜技术为鞍下型颅咽管瘤的切除带来了新的希望。神经内镜具有视野广、照明好、能够通过自然腔隙或小切口进入手术区域等优点。通过鼻腔等自然通道,神经内镜可以直接到达鞍下区域,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
它可以提供更清晰的三维视野,能够更好地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肿瘤与垂体、海绵窦的边界。在神经内镜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使用器械分离肿瘤,对于一些小的血管和神经结构能够更精细地进行保护,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术中辅助技术的帮助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实时定位肿瘤和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准确地找到肿瘤,规划手术路径。例如,在切除鞍下型颅咽管瘤时,神经导航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颈内动脉、垂体等的距离,提醒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这些关键结构。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实时监测脑神经和脑组织的电生理活动,当手术操作接近或影响这些结构时,监测设备会发出信号,让医生及时调整手术操作,从而减少神经损伤的风险。
鞍下型颅咽管瘤的切除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其特殊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复杂关系以及肿瘤自身的特性。虽然传统手术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现代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如神经内镜技术、术中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效果。然而,每一个具体的病例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肿瘤大小、质地、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关案例阅读:
颅咽管瘤手术未全切会如何?反复复发、反复手术及放疗,何时了?
早在2005年,小杰因癫痫发作就医而后被确诊为“颅咽管瘤”,这一年小杰进行了一开始国内手术,但术后右眼失明了,只能对光做出反应,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但一年半后又复发了,后二次手术但两年后又发作,这一次进行了伽马刀治疗,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MRI检查,直到2017年。由于之前的治疗,小杰的身高发育受到影响,10岁时才有1.2米高,后医生决定使用生长激素帮助成长。可怕的是,病魔再一次袭来,肿瘤再一次明显增大,遂进行三次手术,但不久后在2019年复查MRI时,颅咽管瘤还是又局部复发了。
颅咽管瘤应该可以治愈,但是目前疗效甚差,这是一种令神经外科医生感到沮丧的神经系统良性肿瘤。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6%~9%,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4%,人群年发生率为1.3/100万。颅咽管瘤不但不是少见疾病,而且是一种儿童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胚胎残存组织,组织学呈良性表现。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手术治疗具挑战性,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内照射治疗、化疗等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被不少国家、地区的医院作为治疗颅咽管瘤的常规方法,然而仍避免不了颅咽管瘤的高复发率、生存质量的低下及无瘤长期生存率低,使颅咽管瘤成为被冠以恶性结果的良性肿瘤。
小杰的脑瘤复发噩梦如何终结?颅咽管瘤到底能不能全切?小杰还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吗?带着种种疑问,小杰的父母决定远程咨询国际上的颅底肿瘤手术教授——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的德国专家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这位被人尊称为“巴教授”的专家表示采用术中核磁共振成像,肿瘤可以达到接近全切的全切,手术的目的是去除该区域全部可见的肿瘤部分,术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风险,但这可控制在2-3%范围内。术后可辅助质子治疗控制复发,精确的内分泌管理也是必要的。手术怕了的小杰父母,如此振奋人心的回复让一家人下定了决心找巴教授主刀手术……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本文“鞍下型颅咽管瘤好切除吗?”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疗建议。若怀疑或确诊为“颅咽管瘤”,请立即咨询值得信赖的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斗争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深刻理解到,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场涉及希望、毅力和团结的战斗。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终将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新生之光。
- 文章标题:鞍下型颅咽管瘤好切除吗?
- 更新时间:2024-12-11 16: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