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神经外科囊括了多种手术入路以及解剖三角区,有的更是其发现创始人命名的,倾注了多位国际神经外科教授的成功经验和心血。不同的手术入路和三角区对于患者而言的优势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不断优化发展。
神经外科领域高难度手术入路Kawase入路的创始提出者,国际神经外科后颅窝解剖三角区Kawase三角区发现及定义者,连续8年任职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委员会主席,连续3年担任WFNS主席,目前是WFNS的终身荣誉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之一日本Takeshi Kawase教授为国际神经外科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称得上是国际神经外科教科书级专家。
日本Takeshi Kawase教授
▪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终身荣誉主席(2014年至今)
▪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主席(2013-2015年)
▪国际神经外科学院(WANS)一任主席(2005-2006年)
▪日本神经外科学会主席(2004-2005年)
▪日本颅底学会主席(2005-2011年)
▪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外科委员会主席(2001-2009年)
▪亚太颅底协会主席(1999-2001)
▪庆应义塾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至今)
▪德国科学院院士(2003至今)
▪美国神经外科学会会员(1997至今)
Takehsi Kawase教授在颅底解剖和手术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他以创始发明了高难度的Kawase手术入路。在胶质瘤的治疗方面,教授的团队开发了使用单纯疱疹病毒或肿瘤抗原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方法,并有望将这些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环境中。
1996年至2009年,Takehsi Kawase教授他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和主席,并在日本神经外科学会、日本颅骨基础协会和WFNS等国际神经外科学会担任领导职务。他是国际神经外科学院(WANS)创始人之一,并于2005年在日本组织了一开始WANS会议。2007年,他因其活动被授予JNS(Journal of Neurosurgery,国际神经外科杂志)国际奖。
即使在2010年从庆应大学退休后,他也保持着自己的先锋精神,继续从事荣誉教授的国际教育工作。他支持在埃及、印度、台湾、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组织颅底社会讲座课程。2013年,他因"Kawase入路"以及对岩斜区病变的毕生工作而被授予Dandy奖章。
近几年,INC之日本Takeshi Kawase教授作为国际讲师,经常来华参与同国内神经外科医生的学术技术交流。在INC主办的2018和2019年度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年会上、“2017北京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高峰论坛·2017国际脑膜瘤大会”上、2018和2019年的两届“上海同济神经外科论坛”以及“2019姑苏神外沙龙”上,Kawase教授带来了其个人临床经验及手术方法的解析,国内医生纷纷向其请教交流。
Kawase入路的发展
作为颅底外科较为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Kawase入路是经岩骨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低位动脉瘤而提出的。起源于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和起源于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动脉瘤并不常见,在全部颅内动脉瘤中所占比例不到1%。这个区域被下斜坡、脑干和颅神经所包围,在这个所谓的“no-man's land”,外科手术很难到达。
1944年,Dandy经枕下入路到达该区域,但由于对颅神经和脑干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965年,Drake提出了一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效果较好,但是Labbe静脉有较大的概率损伤,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手术视野也没法低到暴露基底动脉下段,并且颞叶大幅度牵拉也是比较危险的。
1981年,日本神经外科学者Takehsi Kawase通过经岩入路夹住了一个破裂的基底结合动脉瘤,这是国际上一次。1983年,他对这种经岩骨前入路进行了改进。1985年,他用经岩入路处理下基地动脉瘤时,一次提出了kawase入路,而在以前则没有任何一种手术入路可以到达这个地方。此入路将切除范围限制在岩骨尖部,其中不包括耳蜗器官结构,可以保留听觉功能,尽管岩尖磨除的较大范围仅为7毫米深、2厘米宽,但在镜下有足够的视野。如果是在动脉瘤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进一步剪开小脑幕来好转手术空间的限制。因此,使用此种入路对位于中线的动脉瘤和/或向后突出的基底动脉低位动脉瘤进行夹闭更容易,对大脑、脑干或颅神经的牵拉、损伤较小。
1991年,Kawase教授在其一篇报道中提出了一种手术方法,并对10例岩斜区延伸至鞍旁区的脑膜瘤手术患者进行了结果分析。这种手术方法就是成就其一生的经典的kawase入路(经颞下岩前入路)。文中还指出:Kawase入路主要重要是扩大中颅窝入路,经岩入路,经海绵窦入路,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文献记载,扩大中颅窝入路较早是由King教授在1970年提出的,也需要联合经迷路入路,主要用于切除内听道的肿瘤,Hakuba用这种入路来处理斜坡的病变,这种入路的优点就是更接近脑干的侧面,缺点是损伤听力或者Labbe静脉、乙状窦。Al-Mefty通过岩后入路来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并保存听力,而Kawase教授在1985年到1994年报道了经岩前入路处理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和岩斜区脑膜瘤,用这种较短的方式还可以接近内听道前的区域和斜坡的病变。
多项临床研究证明,Kawase入路切除岩尖降低了颞叶、脑干或颅神经的牵拉损伤的可能性,有助于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周围或小脑前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瘤的手术,也可为大脑斜坡中部至海绵窦区域提供了更好的视野,可在直视脑桥表面的情况下清除硬膜外及硬膜内肿瘤。
Kawase入路适应症
经岩前入路(ATP,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也称Kawase入路)适应于岩斜区和脑桥前病变,例如脑膜瘤、脊索瘤或者表皮样囊肿病变,特别适用于岩斜区肿瘤并且侵犯如中窝区和Meckel洞,例如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或者显示出中窝延长的岩斜区脑膜瘤。中线上或慕上的脑桥前的上皮样囊肿很适合这个入路。基底动脉的动脉瘤或基部较低位置动脉瘤也适用于此入路进行夹闭。规模较大的手术区被限制在二中隔孔前、动眼神经上、中斜坡下、内耳道后和对侧外展神经中区域。
(Kawase入路的解剖结构)
现在手术切除岩骨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数种,Kawase入路(经岩前入路)是颇受术中青睐的一种,在不损失听力的情况下通过硬膜外磨除颞骨岩尖无功能区Kawase三角(边界为下颌神经(V3)、岩浅大神经(GSPN)、弓状隆起、岩上窦)较好地显露鞍旁区、海绵窦后角、斜坡、小脑脑桥角、脑干腹侧面、基底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区域,获得较大的手术空间和良好的手术视野。由于硬膜外操作较大水平的降低了手术牵拉对脑组织和静脉损伤所导致的并发症。
(红色部分为被磨除的Kawase三角区)
INC(International Neurosurgeon’s Circle)即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其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囊括了10多位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及各种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组织的成员、国际神经外科各大杂志主编以及神经外科教科书中以其本人名字命名手术方式和解剖结构的教科书级神经外科巨擘。INC擅长Kawase入路的教授还有德国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加拿大James T.Rutka教授、美国William Couldwell教授、意大利Concezio Di Rocco教授等,他们对于海绵窦区的各类肿瘤、病变都能做到顺利以及较大水平的切除,且拥有着丰富的成功手术经验。
INC专注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技术交流的同时,也专注为国内脑膜瘤、胶质瘤等脑肿瘤患者提供由旗下顾问团国际教授出具的国际前沿咨询意见和关于特别疑难手术病例的顺利全切手术方案。当前时期,INC国际教授远程咨询仍可正常开展。国内脑肿瘤患者若想寻求国外前沿的手术治疗,可通过INC足不出户远程咨询国际神外教授脑瘤治疗、手术方案等问题(付费咨询)。
- 文章标题:INC国际神外“巨匠”Kawase教授:经典Kawase手术入路创始人
- 更新时间:2020-04-29 15:48:15